甘肃康县:让美好新风尚变为美丽新风景
春风拂面,花开正艳。在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村,村民们或为文联志愿者现场挥毫泼墨鼓掌喝彩,或就着小吃观看惠民演出,或漫步乡间古道谈古论今……一副新时代文明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近年来,康县坚持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实施环境脱贫、产业脱贫、教育脱贫、精神脱贫等大扶贫工程,统筹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全域环境绿美净,全域电子商务,全域旅游景区“四个全域工程",在建成317个美丽乡村、全域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分类分层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创新完善“6567” 城乡文明培树提升机制,着力打通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为打赢整县脱贫摘帽决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2019年1月,康县被甘肃省委列为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
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活动、有标识、有制度、有资料“六有”标准,康县全县1个中心、21个乡镇、350个村(社区)文明实践所(站)达到了全覆盖,构建起了组织完备、制度健全、运行有效的工作体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康县各乡所、村站结合历史、红色、民俗等特色文化资源,突出志愿服务,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深入开展技能培训、党员教育、道德宣讲、旅游推介、文艺展演、评先创优等系列文明实践活动,打造了“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让创新推动文明实践取得了实效。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我们的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57.5%下降到现在的2.59%。” 康县长坝镇花桥村党支部书记田仲虎告诉记者,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以来, 花桥村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推动了移风易俗乡风民风转变。组织政治素质高、有文化的群众和“五老”宣讲员通过“接地气”“说土话”的方式,开展理论宣讲对谈和形势政策宣讲,教育群众不因贫困而气馁,消除安于现状,摒弃“等、靠、要”思想,巩固提升了乡村文明行动成果和AAAA级旅游景区的良好形象。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不断发展的乡村旅游,花桥村先后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奖和人文奖”“甘肃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全省农民回乡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区”“中国最美村50强”等称号,被列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省级示范村。
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村于2016年9月建成美丽乡村,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截至2018年底,当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到了17户65人。
记者在朱家沟村采访时了解到,2016年12月朱家沟被列为第四批全国古村落保护名录,2017年被列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省级示范村。当地充分整合现有载体和资源,统筹规划本村乡村舞台,既注重保持原生态风貌,又注重保护古树名木、古房古楼和文物景观,打造了“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品牌。利用地理资源优势,打造了集休闲旅游、避暑度假、农家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度假专线。村党支部书记朱彦杰告诉记者,村里还在旅游季节、节庆假日,开展文明旅游、文明礼仪、文明餐桌、文明交通等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创文明城市·寻最美家庭”“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系列创评活动,评选出“好人榜”10人、“道德模范”5户、“五星级文明户”3户、美丽庭院示范户2户。
记者同时了解到,康县还出台资金支持办法,建立褒奖机制,全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建设,组建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1878支,注册志愿者1.5万余人,扎实开展扶贫帮困、拆违治乱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的工作,让群众“看得见、听得懂、有认同、愿参与、真点赞”。(高翔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