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甘肃省十大新闻

31.12.2015  08:13

  原标题:本报评出2015年甘肃省十大新闻

   一、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甘肃省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我省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过程中,以敦煌为突破口,以“一会四区”为核心积极打造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其中的“一会”即指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宏伟战略,为我省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提供了强劲动力和时代机遇。经多次申报、多方沟通,今年11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我省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这是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之后,又一“国”字号文化平台花落甘肃。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将于2016年在敦煌举办。

   二、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

  制定实施了一批有力度、有分量的改革方案和试点,精准扶贫、涉农电商、土地流转等经济领域改革得到了中央层面的肯定推广。省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完成年度改革任务252项,省政府先后5批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97项,保留的373项行政审批事项除涉密事项外,全部推行一个窗口服务、一站式审批,项目审批平均时限由30天缩短到20天。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现了“三证合一”和“一照一码”登记,平均办证时间由20天缩短为5天。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首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在临夏市颁发。陇西县敲响西北五省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拍卖第一槌。

   三、甘肃省制定出台“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

  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17个专项配套实施方案,形成了“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成为我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又一大创新。这一方案,瞄准精准扶贫的“滴灌”口,打出精准扶贫“组合拳”,为我省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明确了任务书、作战图和时间表。力争到2017年底,甘肃实现贫困地区农村群众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所有贫困县(市、区)实现脱贫并基本完成农村小康主要监测指标。

   四、引洮一期正式运行二期开工建设

  2015年8月6日,甘肃人民翘首期盼了半个多世纪的“圆梦工程”——引洮供水工程,宣告一期工程正式运行暨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引洮供水工程是甘肃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甘肃中东部的水资源匮乏问题。工程分九甸峡水利枢纽和引洮供水工程两部分。受益区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涉及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天水5个市辖属的1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总人口422.41万人。引洮一期工程总干渠长110.47公里,其中隧洞18条,总投资50.16亿元,年引水量2.37亿立方米。引洮二期工程为一期工程的延伸,总干渠长95.09公里、隧洞20条,概算总投资110亿元,总工期70个月,年引水量3.13亿立方米。

   五、启动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一批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成或开工建设

  全年完成铁路项目建设投资277.5亿元,兰州至中川城际铁路、天水至平凉铁路建成开通,新增铁路通车里程434公里;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项目20个3240公里,完成投资375亿元,同比增长7.88%,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公里。特别是银西铁路(甘肃段)开工建设,将极大地提升庆阳革命老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陇东地区融入国家高速铁路网。

   六、兰州市荣获巴黎气候大会“今日变革进步奖”

  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在法国巴黎召开。兰州市作为全国唯一的非低碳试点城市应邀参会,并荣获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中国低碳联盟、美国环保协会和中国低碳减排专委会联合颁发的“今日变革进步奖”。

  近年来,兰州市闯出了一条科学化、目标化、工程化、法治化、创新化的治污之路,打造出了人人共享的“兰州蓝”,稳定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成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下降最快的城市。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做法、建设低碳城市的美好愿景以及向世界发出绿色发展的“兰州声音”,得到与会专家、代表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

   七、酒泉至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

  6月3日,甘肃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简称“酒泉-湖南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电压等级最高、送电距离最长、输送容量最大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也是甘肃首个特高压电网工程和首条直接为湖南供电的特高压线路。该工程开工标志着我国特高压电网进入全面提速、大规模建设的新阶段。工程起于甘肃酒泉,途经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5省(市),止于湖南湘潭县,线路全长2383公里,工程投资262亿元,计划于2017年建成投运。酒泉至湖南工程是保障甘肃能源资源基地大规模大范围开发、配置和利用的重大工程。

   八、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

  2015年8月18日,在兰州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3周年之际,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十部委验收,达到封关运营条件。8月18日,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正式揭牌,封关运营。

  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于2014年7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建设,是甘肃省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的突破口。保税区位于兰州新区机场东部物流产业组团,规划面积约2.86平方公里,它的建成运营,对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打造西部大开发政策洼地和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发挥甘肃与兰州的节点城市和通道优势,构筑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九、法方两次返还我省礼县大堡子山文物56件

  今年7月20日,在国家文物局及有关方面的积极努力下,原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的32件礼县大堡子山文物成功追索回国并正式移交我省,永久入藏省博物馆,还举办了《秦韵——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特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返还的32件文物中,除4件鸷鸟形金饰片外,其余28件均由吉美博物馆退还原捐赠人克里斯蒂安·戴迪安后无偿返还。9月21日,克里斯蒂安·戴迪安来到兰州,再次返还24件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的金饰片,有关方面在省博物馆举行了入藏移交仪式。

   十、甘南“尼江”两村化解积怨实现成功混牧

  2015年初秋,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尼巴村和江车村实现了20年来的首次成功混牧,标志着甘南州通过党的群众路线解决“尼江问题”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

  1995年,尼巴、江车两村因一起治安事件发生对峙冲突。自此,两村以尼巴大沟河为界,不相往来,互相仇视,夏季搬牧冲突频发。实现夏季和谐搬牧一直是“尼江”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难点所在,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尼江问题”的核心和关键。甘南州在前期群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权衡各方利益、汇集两村民意、征求多方意见、提出相关建议,最终使两村群众达成共识,实现混牧,为彻底解决“尼江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