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声声入凉州 文化先行塑品牌

11.08.2019  10:40

一个地方的资源禀赋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旅游标志“铜奔马”、稀世珍宝西夏碑、“陇右学宫之冠”武威文庙......如何让这些文化遗产成为城市的名片,进而带动文旅产业的发展,武威在行动。

10日,以“弘扬凉州文化 推动文旅融合”为主题的第三届凉州文化论坛暨纪念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发现50周年系列活动在甘肃省武威市天马剧院隆重启幕。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青出席活动。

当日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媒介大咖、旅游从业者分别作主旨演讲,旨在进一步深挖凉州文化内涵,提炼其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让文化资源“”起来,文旅品牌“”起来,文化旅游“”起来。

今年是新中国70周年华诞,又恰逢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发现50周年,我们举办凉州文化论坛,是一次高层次、全方位研究凉州文化、展示武威形象、讲好武威故事、传播武威声音的文化盛宴。”武威市委书记柳鹏认为,论坛对打造武威文化旅游名市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康国明在论坛上讲到,“铜奔马代表了人们遨游世界的向往,其无翼而飞,自由自在,快乐喜悦,完美体现了庄子逍遥游的理想。

据悉,作为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优秀代表,“铜奔马”自出土以来,曾多次出国展出,引起世人极大兴趣,一度出现了“四海盛赞铜奔马”的热潮。1983年10月,被原国家旅游局选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6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康国明指出,如今中国旅游业,也如同一飞冲天的铜奔马,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实现了跨越式、爆发式的崛起。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达55.39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我国正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从少数人的奢侈品发展成为今天人民群众大众化的日常消费,成为新时期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武威市成立了凉州文化研究院,建立了中国社科院凉州文化研究基地和甘肃省社科院武威分院,举办了纪念凉州会谈、“凉州文化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更编纂出版了《中国马文化》丛书,实施了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武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2017年6月,武威市提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的总体思路,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实现武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武威文化旅游产业步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当地“天马行空·自在武威”的文化旅游品牌打响,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助推武威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崛起的新引擎。

截至2019年6月,武威市实施文化旅游项目59个,完成投资13.86亿元。全市共接待旅客865.1万人次,同比增长28.1%,实现旅游收入50亿元,同比增长33.1%。

为进一步深挖凉州文化内涵,当日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王子今,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策划与撰稿邓建永,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导演、《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等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演讲。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登渤出席开幕式并主持论坛。

武威市委书记柳鹏表示,武威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西方文明交流发展的重要通道,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以汉唐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为主的地域特色鲜明的凉州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就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诸多美誉,为武威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武威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成勇,省委网信办副主任王国强,省文明办副主任李文龙,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副主任王锡明,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建仁,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董洪亮,新华社甘肃分社副社长马维坤,光明日报甘肃记者站站长宋喜群及来自省内高校、科研院所、文化单位的专家学者等出席论坛。

另据记者了解,本届文化论坛还将举办摄影名家拍武威摄影作品展览,中国曲艺家协会“送欢乐下基层”演出,“交流与融合:隋唐河西文化与丝路文明”学术研讨会等分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