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公推,阳关道上咋也有死胡同?

08.09.2014  12:15

  吕梁市委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表示,2009年秋天吕梁市组织进行的“13市县区公推县长人选”工作,推选层次很多,程序很严,但在严格的程序内,仍存在涉嫌贿选的有关行为。(9月7日中国日报网)

  干部如何选拔任用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中央也出台了多项政策规定,明确要求“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然而,在普通老百姓眼里,领导干部如何得以“高升”,总少不了一些神秘色彩,再加上个别地方公然“买官卖官”,以及各式民间传言的存在,让这一环节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客观地说,在以往个别地方干部选拔任用前期环节,别说普通老百姓,恐怕就连部分公职人员,都能感受到某种透明不够。在江苏首次采用公推公选方式选拔22个省管领导干部环节中,《新华日报》曾作了这样的报道:“使得干部的选拔任用从原来神秘的幕后摆到了前台,甚至把部分环节‘赤裸裸’的置于公众视野之中”。这就从侧面证实了曾有“不够赤裸裸”情形的存在。

  因此,在很多方面来说,公推公选干部都有积极意义。其最大的价值,在于给予了每个人平等的“入门”机会,也能受到更多人士的监督参与,更为干部选拔机制变革指明了新的方向,理应是名副其实的选人用人“阳关道”。

  然而,“阳关道”上走起来也并非一帆风顺。在近期对山西的反腐高压下,当地的“干部公推”露出了其弊端的一面,尽管目前来说,尚不能定论是否与当地官场“水土”有关。

  先是一个“”字,看似体现出了公开原则,让具有基本候选条件的都可以加入,但也正因如此,不经意间验证了“物以稀为贵”的市场定律。比如在以前,神秘气氛里就两人“竞争”,如今所有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水涨船高”在所难免。就像公开拍卖行为,竞拍者越多,成交价只会更高,最后“”得更盆满钵满的,不就是拍卖品主人吗?再是一个“”字。此次公推里,明确了哪些人具有投票权,如此一来,如果谁想试下“旁门左道”,比起之前的“问路无门”,如今岂不“方向”更明?而且“收钱却办不了事”的“风险”更小。就这样,看似公平公正的“阳关道”,居然也走进了腐败的“死胡同”,实乃不幸。

  被寄予厚望的公推方式都能被人“玩坏”,一方面说明此制度本身尚有不完善之处,另一方面则说明个别人早已思想腐坏至极。之所以有这种结局,乏力的监管体系难辞其咎,才让个别人有了为所欲为的胆量与机会。而这,或许就是中纪委进驻调查之后,有关部门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文/冬月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