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温暖下基层
“我们栽植的柳树、丁香已经发芽了。”接到同事的电话,心里顿时感到充实而自豪。在这次同事下乡驻村之前,我特意嘱咐,今年天气多变,一定要去看看我们年初种植的树苗活了没有。这几年,在不知不觉中,多了份对帮扶村的牵挂与希冀。
还记得三年前,我第一次到永登县通远乡牌楼村驻村入户时那种慌乱、无助、焦急、期待的复杂心情。晚上几个人住在村委会仅有的三间办公室里,一边商量帮助脱贫致富的事,一边驱赶着成群的苍蝇。
通过这几年的驻村锻炼,现在和村民有说不完的话,可以从容、详细地攀谈了。通过问候、拉家常的方式,了解其家庭收入、支出、务工状况,就医、入学、养老存在的困难及发展愿望等情况。
说是“牌楼”村,除学校外,再找不到一处楼房。方圆百里都是丘陵,干旱少雨,土地贫瘠。主要种植洋芋、玉米、大豆等作物,收入少。发展养殖的农户少、规模小,部分农户靠外出打工赚钱,收入不稳定。气候潮湿、天气多变,耳边常响起呼呼的风声,腰腿疼的病人多,健康状况差,支付的医药费用高。
我们对了解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然后和村支书、部分群众讨论商量,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并付诸实施。
在走村入户中,为村民送问候、送温暖、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强了相互的感情,解决了实际问题。实行帮扶以来,为牌楼村增建了村委会办公用房,修建了幼儿园,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培训了养殖、种植科技人才,培育经济林,扶持种植塑料大棚蔬菜等,如今牌楼村已经实现整村脱贫,正在向小康迈进。
在基层帮扶,需要带着温暖上路,带着爱心交流,带着双手扶持,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付出。只有放下架子、躬下身子,才能与民同感,与民同乐,了解真实的民生。农村工作不是在办公室,更多的是在村民的炕头、地头、牲口棚里。只有真正做到访民情、联民心、解民忧,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帮扶效果。我们与老百姓有多近,老百姓对我们就有多亲,正所谓“脚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淀多少真情。”
一路走来,村民对我们的善意与热情,以及流露出的感激之情,让我触动很深。从一个眼神、一张笑脸、一句问候中,我们感受到了村民的朴实和善良;从躬身驼背、任劳任怨中,我们感受到了村民劳作的艰辛和生活的无奈。他们长年累月,如我的父辈般劳作不息。他们对土地的感情、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让我油然而生对他们的敬意。看到他们,一种强烈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让我坚定了帮扶的信念。
为民富民,这是一个承诺,也是一个约定,是一场向贫困宣战的时代宣言,是一次反贫困的伟大实践。每个村民的脱贫,每个干部的付出,都意味着给小康社会、给中国梦的实现增添了一砖一瓦。当若干年后,再回想起这段在农村的经历,我们一定会感到欣慰,会为今天微薄的付出而自豪。村民的幸福、农村的希望、农业的发展,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注解。
整村脱贫后,如何巩固发展成果、发展农村经济,如何留住或吸引人才,让农民“有甜头”、“有奔头”,依然是驻村干部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帮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责任在肩头,梦想在路上,让我们带着温暖,继续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