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四级全覆盖
原标题: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四级全覆盖
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商业保险和重大疾病救助制度逐步完善
核心提示
站在“十二五”收官之际,回眸过去这5年,市委、市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期盼始终高度关注、热切回应,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在攻坚克难中亮点频出、喜讯不断。目前,我市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措施得到落实。“十二五”期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40%下降到34%,个人卫生支出过快增长的趋势得到遏制;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到了今年,全市城乡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5岁。
卫生计生是民生之需,健康是幸福之本。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十二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卫生计生工作,深化医改工作强力推进,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群众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医疗技术水平和计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群众就医的及时性、安全性得到保障;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得到加强,国家重大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继实施;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完善
“十二五”期间,我市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5年来,积极争取资金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以市级医院、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共争取资金4.1亿元,实施了234个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改善了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为城乡居民创造了良好的就医环境。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93个,其中医疗机构2241个、卫生机构152个,共有床位24873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79张。共有卫生人员39063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0859名,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34名、注册护士3.54名。
5年来,我市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骨干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得到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覆盖,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了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2011年的人均25元提高到2015年的人均40元。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8%。城乡居民健康意识明显提高。
新农合制度实现了扩面提标
新农合永远不缺少话题。“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农合工作始终贯穿“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一主线,紧紧围绕“切实降低医疗费用,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这一目标,全市新农合战线全体人员团结一致、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新农合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5年间,全市新农合参合人数由112.5万人增加到114.7万人,参合率由2011年的95.53%提高到2015年的98.18%,人均筹资水平从2011年的240元提高到2015年的480元,政策报销比提高到75%,住院实际报销比提高到62%,5年共为670万名患者补偿门诊费用1.65亿元、补偿住院费用12.5亿元。大病保险全面启动,将农村重大疾病纳入保障范围,疾病病种扩大到51种,启动了商业保险和重大疾病救助制度,有效解决了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的原则,确定了20名重点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
培养,外派国外学习138名,刚性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66名、柔性引进30名,招录609名大学毕业生和30名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转岗培训各级各类全科医生629名,卫生技术人员总量有所增加,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全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省领军人才2人、市领军人才26人、省卫生厅领军人才12人。医学科研取得显著成就。全市现有重点学科50个,其中省级重点学科5个、市级重点学科45个,建设中的市级临床医学中心10个。
人口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一件改变人们生活的事件悄然发生——卫生和计生部门“合二为一”,成了一个职能部门。更名为“兰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后,进一步加大了计生利益导向,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人口计生服务“六大长效机制”全面建立,服务管理机制全面创新,“百合计生服务”品牌成功打造。计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展良好,七个县区创建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建成宣教示范基地500个、“陇家福·幸福寓所”760个。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双百”工程深入开展。人口信息化建设全省领先;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市级与八县区全部被命名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示范市县”;单独两孩政策稳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