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巡视组由“指导”变“领导”打通巡视制度梗阻

14.08.2014  13:30

  原标题:“指导”变“领导”打通巡视制度梗阻

  在“指导”的理念下,一些同级监督可能失灵。而在“领导”的制度下,同级监督失灵的问题就可能得到较大的纠正。这就从源头上理顺了巡视制度,避免了中梗阻现象的发生。

  一次三个月前的访谈,日前被媒体发现并报道,随之引发广泛关注。这则新闻称,中央对省级巡视工作由指导变领导。

  这一关键信息,是今年5月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黎晓宏接受专业媒体采访时透露的。黎晓宏称,这一转变,是巡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重大创新。“领导”二字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加以明确,过去讲的是“指导”。

  尽管延迟了三个月,其间所传递的信号,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指导与领导,太过平常的用词,往往需要咀嚼一番,人们才会弄清二者本质的不同。事实上,政治语汇常常就是这样,在平常词汇中暗藏珠玑,惟细心人才能感知其中微妙而重大的差别。

  我们不必去辨析二者的词义究竟有何不同,这可能是语义学家所要干的事儿。二者的本质区别,用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听谁的。现在将指导改为领导,就意味着省级巡视机构必须听中央巡视机构的。以前的指导,无非就是业务上可能会听,但关键时候,就可能不听。熟悉中国权力运行图谱的人就会明白,这听与不听,内中大有乾坤。

  正如黎晓宏所言,当前,一些地方存在着贯彻中央精神不及时、执行问题线索报送制度不落实,以及不适应巡视“新打法”、因循“老套路”、巡视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压力传导不够。简言之,这就是“指导”的后果,关键时候不听上级机构的。因而,也就使巡视制度出现了“中梗阻”。巡视制度存在并非一年两年,于今方显其威力,在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与现在的巡视制度执行的刚性有关,也与巡视制度本身的革新有关。

  正如纪检监察机关推行双重领导带来监督的变革一样,巡视制度由指导变为领导,同样会产生监督的变革。在“指导”的理念下,一些同级监督可能失灵。而在“领导”的制度下,同级监督失灵的问题就可能得到较大的纠正。这种纠正,用黎晓宏的话来讲,就是强化了压力传导:示范传导,中央怎么做的,地方就要怎么做;检查传导,中央巡视组要检查落实“两个责任”情况,这就产生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责任意识;制度传导,中央从制度层面革新了巡视制度设计,制定完善了19个文件,基本涵盖了巡视“新打法”全流程的重要环节。用百姓的话来讲,一言以蔽之,关键时候中央巡视机构说了算。这就从源头上理顺了巡视制度,避免了中梗阻现象的发生。

  巡视制度是建设廉洁政治的一大制度设计,在前些年的实际执行中出现中梗阻,与执行不力有关,亦与制度设计本身有关。从巡视制度的常态化,到执行的刚性,再到此次从指导变领导以对中央巡视机构的“加权”,可以说巡视制度必将在反腐倡廉中更加凸显它的存在感,也必将更好地发挥巡视制度的威力,促进廉洁政治生态的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