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边”山村是“精准扶贫”的缩影

11.03.2016  08:59

    安子州:“崖边”山村是“精准扶贫”的缩影

    3年前,记者初访甘肃省东乡县布楞沟,一个有着68户、东乡族语意为“崖边”的山村,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600多元。最近回访发现,这个人口超过承载临界线近9倍的布楞沟村,如今年人均纯收入接近4000元,实现整体脱贫。(12月8日新华网)

    一方水土养活了一方人。温饱不易,脱贫亦难,而要让一方水土如今富裕一方人,实现小康,更是谈何容易?然而,一个昔日“苦甲贫瘠”的“崖边”山村,在短短三年时间里,人均纯收入翻了两番多,人口超过承载临界线近9倍的布楞沟村硬是拔掉“穷根”,这让我们感到“意外”和振奋的同时,更需破解“崖边”山村脱贫的密码。

    精准投放聚集发展要素。精准扶贫关键在于准确定位扶贫对象,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将扶贫措施落实到户、到人,这一点非常重要。以布楞沟村为例,实施人饮安全工程,政府担保、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贷款对贫困户应贷尽贷,将尘土飞扬的崖边土路拓宽成水泥路,分散居住在山旮旯里的老百姓获得集中安置......可见,精准投放,让“崖边”这块穷地变成了“宜业”之地。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怎么用、用在谁身上、用得怎么样等问题。

    产业扶贫唤醒沉睡资源。沉睡的本土资源。多年来,布楞沟村虽然拥有“山高、林深、溪水清”等老天赐予的先天优势,然而由于路不通、网络不畅,使得村民抱着“金疙瘩”干着急。为此,当地政府把旅游扶贫当作扶贫攻坚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将绿水青山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其实,这只是甘肃选择旅游业、“互联网+”等为切入点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旅游扶贫带动就业9.45万人;电商扶贫方面,仅陇南市3年间开设扶贫网店7000多家。

    大众创业激发内生活力。精准扶贫的成功与否,关键点是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无论是礼县洮坪乡“90后”扶贫“闯客”全裸创业的结果,还是庆阳市环县人徐粉琴加入“草根MBA”班,都说明了激发群众创业灵感、“量身选定”培训项目的重要性。近年来,甘肃每年组织6万名以上贫困家庭的“两后生”接受免费职业教育,20万名以上青壮年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由此说来,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手,贫困户唯有在帮扶中学会搏击市场,敢创业、会投资、能赚钱,才能真正告别贫困。

    精准扶贫,最终是精准地激发扶贫对象的内生活力。只有站稳“精准扶贫”这个立足点,因地制宜用好优势资源,加大政策倾斜和金融扶持,干部和群众一起想办法、出气力,这样的同心协力,穷根再深也挖得净。正如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所说:“以往的‘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的粗放式扶贫已经事倍功半了,未来要趟过‘深水区’、打赢‘攻坚战’,甘肃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运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加快转变扶贫方式,集中优势资源和优势兵力,定向‘喷灌’、定点‘滴灌’,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

( 编辑:王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