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崆峒】谋时·谋实·谋势——平凉产业发展之道

28.07.2015  19:44

  新华社甘肃平凉7月28日电:这是一道让“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重镇平凉必须直面的历史命题:平凉富煤产煤,养牛历史悠久,种果气候适宜,文旅资源丰富,如何依托和应用好这些资源和传统优势,让其助力发展?这是一次让“陇上旱码头”无比感奋的激情突围:平凉人把握机遇,实处着力,借势而上,培育了煤电、草畜、果蔬、旅游四大支导产业,打造推出了“平凉煤电”、“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平凉旅游”四大品牌——

   谋时:最大限度地用好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煤电产业由一枝独秀向多元发展转变

  平凉富煤产煤,这是平凉的优势。

  平凉煤电独大,这是平凉的困境。

  说是优势,是因为平凉这几年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的持续攀升,主要靠的是煤电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2014年,全市原煤产量2373.63万吨,发电量161.78亿千瓦时,煤电产业增加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3.3%。

  说是困境,是因为一业独大、结构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煤电市场每逢低迷,便直接导致全市经济增速和财政收入下滑。

  平凉的发展,如何都绕不开煤。

  在对平凉的发展之路不断思考、整合、提升、深化、创新过程中,平凉市委、市政府抓住一系列利好机遇,认识到要谋求煤电产业的更大、更长远发展,绝不再是局限于挖煤卖煤,而是在提升煤炭综合利用上,通过产业链条“吃干榨尽”,让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化”的价值。

  走进华亭工业园区,轰鸣的机声、忙碌的工人、来往穿梭的车辆构筑了华亭煤业集团年处理60万吨甲醇制20万吨聚丙烯项目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这个项目是我国第一套FMTP科技示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煤化工产品向石油化工产品转换。”该项目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

  谋时,是对机遇的把握。国家支持西部发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平凉发展煤电产业,促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结构提供了新的机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中均将平凉确定为传统能源煤化工基地。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将平凉列入全国141个资源成熟型城市。

  因此,平凉能源基地建设被提升到了国家能源战略层面,从顶层设计上提供了政策支持。平凉市把煤电化工产业排在区域产业的第一位,坚持一手抓资源勘探,一手抓综合开发。

  “‘十一五’末,平凉已经完成了‘由煤变电’。从‘十二五’开始,平凉把发展煤化工产业作为重要方向,全力推进煤电化、煤电冶、煤电材一体化发展,以甲醇、二甲醚、醋酸、甲醛、烯烃、聚丙烯等为转化方向的煤化工产业全面启动。”平凉市能源局局长练生辉说。

  看得见的是经济效益,看不见的还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由依靠资源开采、初级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由煤电产业一枝独秀向多元发展转变;由粗放、低效、高耗能向集约、高效、低碳循环发展转变,平凉正大步迈上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谋实: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嬗变,催生一条条相关产业链形成

  牛、果产业是平凉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也是让农民能实实在在见到收益的支柱产业。

  “栽好苹果养好牛,增收致富不用愁。”平凉打响“平凉红牛”和“平凉金果”品牌,实现了“农村户均2头牛、人均1亩果”,牛果两大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

  “农民惟养牛”、“经商惟贩畜”。平凉养牛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陇上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西北有影响的畜产品集散地。

  以前,平凉市千家万户“小规模、大群体”养牛,结果是人畜不分,容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而且养殖科技含量低、出栏慢、效益低。

  如今,平凉决策层积极引导农民转变养殖模式,各县区从千家万户分散养牛,变为“养殖小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从牛贩子小打小闹卖活牛,变为龙头企业精深加工。

  走进崆峒区花所天源牧业规模化养殖小区,温棚牛舍干净整洁,专人打扫、添料、打防疫针。天源牧业公司经理郭凯告诉记者:“去年已出栏1200头,实现利润260万元。”

  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平凉“红牛”产业“牛气冲天”,更加闻名遐迩。目前,已建成养牛小区154个、规模养牛场82个,带动发展51个万头养牛乡、279个千头养牛村、1031个百头养牛社。

  国内多家“农字号”企业看中“平凉红牛”牛源,纷纷“抢滩”平凉。灵台县万头现代肉牛产业园是该县引进的国字号龙头企业——陕西秦宝牧业公司投资建设的肉牛化产业项目。

  走进肉牛产业园,瓦红色牛舍内,千余头纯种的安格斯基础母牛正悠闲地咀嚼着饲料。秦宝牧业公司副总经理王运刚介绍说,公司规划建设养殖、饲草种植示范、饲草料加工储存、技术服务、无害化处理5个功能区,形成饲草生产-肉牛养殖-屠宰加工-有机肥生产-品牌营销的产业链条,示范引导平凉市牛产业加速向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生产转型。

  平凉市依托“平凉红牛”品牌和百万头优质肉牛基地,深入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培育牛产业龙头企业,组织企业开展标准化生产,全市牛产业品牌带动效应逐步显现。截止目前,全市养殖加工龙头企业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8.5万户,“平凉红牛”产品已销售到国内25个大中城市。7县区中有5县(区)被列为甘肃养牛大县,肉牛饲养量113万头,建成景兴、西开、凯沣等规模的牛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近20家,生产牛肉、皮革、等六个系列60多种产品。

  平凉是我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平凉金果”也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单。

  抓产业必须持之以恒,只有始终坚持一条思路贯穿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才能保持产业发展的连续性。平凉人就是这样抓苹果产业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平凉就立足得天独厚的地理禀赋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的思路,坚持建基地、抓质量、打品牌,特色产业,历经了探索起步、规模扩张、产业化经营、品牌培育四个发展阶段,以“平凉金果”为代表的苹果产业规模不断扩张,经济效益稳步增加取得了长足发展。

  随后,平凉更是紧紧抓住国家将该区域划定为“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和黄土高原优势区”的机遇,“平凉金果”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单的优势,发展苹果产业的劲头更足。

  着眼加快推进适宜区全覆盖,平凉苹果种植面积近四年每年以20万亩以上的速度增加,累计果园面积达260万亩,果品总产量132万吨。

  量上的突破不一定在质上可以取胜。为此,平凉决策层提出,果产业发展要在夯实面积、调优品种、强化管理上下功夫,努力扩大挂果面积,提高优果率和市场竞争力。得益于“平凉金果”的高品质和品牌培育,“平凉金果”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日益提升,销售半径也逐年扩大,畅销北京、上海等50多个大中城市及俄罗斯、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并打入欧美高端市场,年出口创汇1600多万美元,“平凉金果”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

  “平凉金果”名副其实地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静宁县务果能手雷托胜,家里去年7亩苹果园收入达到30多万元。“家里共有12亩果园,挂果的有7亩,去年每亩果园收入在1万斤,每斤苹果的收购价在5元到6元之间。”雷托胜说。

  一业旺,百业兴。苹果的贮藏、加工、包装、营销、运输等关联企业的如雨后春笋般地创办了起来。

   谋势:立足于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养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今年五一小长假,崆峒山景区人气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崆峒山管理局局长蔡生虎告诉记者,“崆峒山景区作为甘肃省惟一入选景区参与了由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联合风景名胜区推出的“五一E起游”特别报道活动,通过央视云直播镜头等新媒体技术,利用游客的所见所闻所感等亲历体验,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崆峒山的最美景色和精彩瞬间。”

  “崆峒苍苍,泾水悠长,皇帝问道处,古风荡漾……满眼山川绿,到处果飘香,神仙留恋的好地方。”平凉山川俊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坐拥诸多文化旅游资源。跨过平凉的每一条河流、翻过平凉的每一座山,无论岁月变迁,崆峒山文化、古成纪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早已成为平凉的文化基因,成为华夏文化的一朵朵奇葩。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随着国家对西部支持与开发的速度加快、力度加大,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平凉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趁势而上,谋定后动,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

  在对平凉区位、环境、文化、资源、交通等进行通盘考虑、反复酝酿之后,平凉市为文化旅游产业确立了新的战略定位:坚持旅游与文化“双轮驱动”、融合发展,加快中华崆峒养生地建设,深度挖掘养生文化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养生文化旅游品牌,不断拓展养生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提升养生文化旅游产业品位,实现独特的旅游资源与浓厚的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平凉在养生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上迈出新的步伐。

  走进位于崆峒大道西段北侧的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只见施工现场塔吊林立,车来车往,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项目副总经理章红军介绍说,“今年实施的一期工程已建成8幢商业合院,正在修建酒店、展示大厅、5幢商业合院的主体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34亿元,一期工程年底有望建成,届时将成为全市又一旅游新‘王牌’”。

  坚持旅游与文化、生态深度融合,平凉市先后投资建设了崆峒山、大云寺、崆峒古镇等一批景区景点,开建了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项目,启动了泾川文旅综合体项目。

  平凉市有重点地对平凉纸织画、平凉剪纸等工艺品生产进行引导和培育,使之形成规模,产生效益。今年6月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办的“根与魂——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上,平凉纸织画和剪纸作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让参观者赞叹不已,也吸引了不少新闻媒体的目光。

  今年4月28日,平凉鼎盛网络传媒有限公司在上海股交中心中小企业股权报价系统挂牌上市。鼎盛网络传媒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动漫制作与发布等,在上海股交中心挂牌也是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良好开端。

  通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打造、高水平建设,平凉建设了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全面了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和实力。正道公司晋升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崆峒旅游集团进入国家文化部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目前,全市各类文化经营单位达到1538家,纳入政府统计的文化单位机构数达到598家,资产总额31.33亿元,从业人数1.25万人。文娱演艺业势头强劲,创作各类剧(节)目370多个,《女神•西王母》等113个搬上舞台,《皇甫谧》、《汉关飞将》等10多部剧目获国家和省级奖励,纪录片《西北望崆峒》在央视播出,电影《遇见崆峒》完成拍摄,全市专业演艺公司收入达到300多万元。印刷包装业初显成效,年生产纸箱2.1亿平方米,实现生产总值8.1亿元。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业竞相发展,陶瓷工艺品、挂毯地毯、根雕和木刻家具等已成为新的文化产业品牌。2014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6.24亿元,增速24.94%。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聚焦着力重点,持续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建立牛、果、菜、薯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大煤炭开发和煤质转化领域开放力度,做强做优“平凉煤电”、“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品牌;积极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全力抓好大景区建设,加快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着力推动平凉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平凉市委书记陈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