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山丹:“小产业”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20.12.2021  10:14

【专题】甘肃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村里有了新产业、田野有了新风景、农民有了新身份、家庭有了新收入……地处焉支山北麓的陈户镇沟村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尝试,凭借高原夏菜“小产业”实现华丽转身,在山丹大地上书写了“一方水土可以养活一方人”的乡村振兴“大文章”。

  “寺沟村因为海拔高、温差大、光照时间长,种出来的蔬菜营养丰富、品质优良,很受各地客商的青睐,销路特别好。”陈户镇寺沟村党支部书记刘海说,高原夏菜的种植不仅让寺沟村成功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更开启了产业腾飞之路。

  村书记刘佰海介绍,2016年,寺沟村以“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了馨源菇瀚种植专业合作社,在166亩的村集体土地和农民撂荒土地上新建钢架大棚150座,开启了种植高原夏菜的探索之路,在2017年继续新建钢架大棚71座,平整撂荒地种植枸杞500亩,香菇、高原夏菜、林果种植为主的寺沟村农业综合种植示范园初步成形,效益开始显现。

  “我的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之后我就来合作社打工了,刚开始是短期工,每天100块钱,现在成了长期工,每天的工资是120块钱,加上土地流转费,一年也能挣两三万块钱,我也很满意。”刘佰成满脸笑容地说,他是寺沟村的贫困户,也是第一批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村民。

  “看到村上的蔬菜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我和老公商量不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合作社打工,方便照顾孩子和老人,又不耽误挣钱。”寺沟村村民马振萍说。

  一业兴,百姓旺。随着种植规模的逐渐扩大,越来越多如马振萍一样的农民返回村里加入到合作社当起了工人,一批贫困户不但得到了土地流转收益,还在流转的自家土地上务工,成为了高原夏菜种植和采收工人,在家门口就挣到了钱。

  “尝到了种植高原夏菜的‘甜头’后,我们村两委‘乘胜追击’,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更注重蔬菜的品质。”刘佰海说,2018年,寺沟村紧紧抓住“三变”改革的契机,积极争取项目,利用村上长期闲置的耕地建成育苗室20座、高标准育苗室1座,建成占地2840平方米的预冷库一座,并配套制冰机、运输带、泡沫箱生产线,集育苗、种植、包装、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高原夏菜有了产业链这棵“梧桐树”,吸引了更多外地的“凤凰”前来下单。2020年,寺沟村和上海江桥市场进行点对点直销,带动本村及周边村社贫困户69户,吸纳周边村社闲散劳动力120余人,其中贫困户13户48人,发放务工费150余万元,实现务工人员年人均增收1.25万元,2020年,寺沟村村集体经济达到28万元。2021年,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契机,按照“以水定产业,以水调结构”的发展原则,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寺沟村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步伐,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以寺沟、岸头、范营三个村为中心,采取抱团发展的思路,村委会牵头流转土地,种植西芹、甘兰、西蓝花等高原夏菜8000亩,和上海攸幸农产品有限公司签订购销合同,将陈户镇确定为该公司高原夏菜直供基地,产品直销上海、南京、重庆等市场。

  乡村要振兴,农业需先行。在以“蔬”富民的道路上,陈户镇寺沟村走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和可推广的“寺沟”样板。下一步,寺沟村将继续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扩大产业规模,进一步完善产业与群众的利益链接机制,在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上下功夫,依托冷链物流,计划利用3年时间将高原夏菜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亩以上,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将寺沟村打造成集育苗、有机肥发酵、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高原夏菜示范区。

  通讯员  石晶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