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今赴瑞士展新年首访 释新常态提振世界信心
中国兰州网1月20日消息 今日至2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赴瑞士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年会,并对瑞士进行工作访问。作为中国总理新年首访,分析认为,阐释中国经济新常态,提振世界经济复苏信心,加强中瑞金融等领域合作——经济话题将成贯穿李克强此访全程的主线。
中国总理时隔5年再赴达沃斯释“新常态”显信心
每年年初在瑞士小城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素有“世界经济风向标”之称,李克强此次与会是中国总理时隔5年后再度亮相该论坛年会,中国领导人的新年首访也将以经济外交开启。
此次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可谓盛况空前,目前已有近5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确认出席,来自超过140个国家的政商学界以及媒体逾2500名代表将与会。在世界经济前景不明的大背景下,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之一,本届年会上高配的“中国阵容”备受瞩目。
“时隔五年,中国总理选择此时再赴达沃斯,是因为此刻的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所所长陈凤英向中新网记者分析。
陈凤英说,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本次论坛年会的主题为“全球新局势”,这意味着“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种‘新常态’”已成共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最早提出自己的“新常态”判断,此次年会的一大看点无疑是中国总理如何阐释分析这两种“新常态”的内在联系。
中国外交部此前透露,李克强将在本次达沃斯年会上传递三方面重要信息。包括对国际局势、世界经济形势以及问题解决之道的看法,介绍中国经济形势,以及阐释中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
在陈凤英看来,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缺乏增长点,而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中国自身经济处在换挡升级的关键期。“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如何发展,政府力推的全面深化改革进展如何,包括“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将给世界带来哪些机遇,外界迫切希望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国领导人也需要通过此平台,向疲软的世界经济释放正能量,提振全球信心。
李克强任内第二次访瑞士金融合作备受瞩目
除了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李克强还将完成任内对瑞士的第二次访问。
2013年5月,在李克强任中国总理后的首次外访中,瑞士既是他的首访国之一,又是他第一个访问的欧洲国家。
对于中国总理的两度访瑞,中国副外长李保东解释称此举“凸显了中方对发展中瑞关系的重视”,并指出,李克强此访旨在巩固中瑞传统友谊,进一步推进两国务实合作。
在近年来持续升温的中欧关系中,中瑞关系无疑是亮点之一。2014年7月,中瑞自贸协定正式生效,瑞士成第一个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欧洲国家。2015年恰逢中瑞建交65周年,李克强此访也将拉开中瑞建交65周年庆祝活动序幕,进一步推动中瑞关系发展。
“瑞士虽不是欧盟国家,但是在整个欧洲中的地位特殊,尤其在金融领域,瑞士对欧洲、甚至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力都不容忽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向中新网记者分析。
如专家分析,据中方此前透露,李克强此访期间,中瑞有望在金融、经贸、科研、食品与药品及人文等多个领域达成重要共识,宣布一批新的合作成果,特别是在金融合作领域。
丁一凡称,近年来,中国加大反腐败的国际合作力度,加强国际追赃追逃,在中瑞金融合作领域中,是否涉及反腐方面的合作也值得关注。
对于中瑞关系,陈凤英更看重中瑞合作对中欧合作的示范意义,“在欧洲,瑞士是最早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之一,也是第一个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中瑞合作的双赢与互惠,这在地区的示范意义已经超越双边范畴。”
新年外交开局落地欧洲中国给欧洲打“强心针”
虽然有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需要,但是,在国内外舆论中,中国领导人新年首访落地欧洲,仍颇受关注。
近年来,中欧高层互动频繁。去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两会结束不久,即连续到访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欧洲四国,并实现了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欧盟总部。
而在李克强此次赴欧一个月之前,他还到访塞尔维亚,并出席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与16个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共商合作大计。另有媒体梳理,在李克强总理任上的9次外访中,与欧洲有关的访问有6次。
除了中国领导人赴欧访问,去年里,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意大利总理伦奇等多位欧洲政要来华访问。
“在中国外交大格局中,中欧关系持续升温的特点明显,中欧之间不存在地缘政治矛盾,欧洲也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先进技术来源地,这都决定了双方合作有良好的环境和基础。”丁一凡说,近年来,中国注重全面发展对欧关系,既重视同欧盟关系,也重视对瑞士等非欧盟国家关系,既重视英法德等西欧国家,也重视中东欧国家。
此外,在受访专家看来,在欧洲经济持续低迷之际,来自中国的合作,无疑已是欧洲的“强心针”。
“当前欧洲尚未完全摆脱经济危机,复苏前景迷茫,眼下又在遭遇恐怖主义威胁,国际舆论中,唱衰欧洲的声音也一直存在。在欧洲比较沉沦的时期,中欧关系却在持续加强,合作不断深入升级,这体现中国对欧合作的态度,以及中欧合作的互惠互利。”丁一凡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