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库错在其“私”

19.08.2014  11:59

据公开消息,经国务院批准, 财政部审计署 于今年8月至10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肃财经纪律和“小金库”专项治理。据业内专家估算,随着财政收入的日益增长,我国每年发生的“小金库”资金总额或在1000亿元以上。

  虽然历时30年,开展了13次清理整顿,但“小金库”并没有被根除,反而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愈演愈烈。“小金库”的“病”为何斩不断理还乱呢?

  业内主流观点认为,部分企业和部门有建立把持“小金库”钻空子的机会,主要是相关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力。“小金库”之所以成为长久难愈的顽疾,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部分资金归属政府预算外资金,游离于相关职能部门和公众监督视线之外。

  中央财经大学 税务 学院副院长刘桓指出,要解决“小金库”的问题,需要对预算外的收入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未来新《预算法》里必须写入“所有的政府收入和支出都应当全部纳入预算”,让“小金库”顺利搬到“预算内”的系统内,接受必要的监督。

  不过,“小金库”问题要解决并非能靠一时的“突击”可以完成,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必然会以各种方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小金库”存在的不合理性争议不大,大家之所以坚决否定它,除了其非法聚敛钱财外,更重要的是钱不但来路不正,用途也很“狭隘”。“小金库”往往成为满足小圈子、小群体私利的工具,而非用于公共性支出。甚至可以进一步说,“小金库”在现实中不乏成为少数把持它的个别领导用于牟取私利或用作预算外消费经费的工具。由此或许可以说,“小金库”姑且不妄谈造福于民了,甚至连对本单位内部基层职工的福利提高,都难以起到明显的作用。

  “小金库”以“私”字当头,难怪民众都对其唾而弃之,但这块“牛皮癣”却一直难以去除。它之所以能存在下来,制度漏洞和相关部门对中央政策的执行不严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为了自身私利主观上使“小金库”生成与维系,因为“小金库”是即可用于满足私利的钱袋子,又是监督部门和民众不好监察的“模糊地带”。

  据媒体报道,2011年全国共发现“小金库”58225个,涉及金额266.54亿元,给予行政处罚1942人,组织处理3242人,党纪政纪处分1862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623人。概括而言,当年共查处了约5.8万个“小金库”,但只处罚了数千人,且处理方式各异,进入司法程序处理的仅有数百人。这样的惩处力度跟“小金库”巨大的利益诱惑相映衬,难免会让许多官员禁不住诱惑倾向于后者。

   上海 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就认为,“造成不少单位和企业‘小金库’盛行的原因,根本上在于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违规成本太低、风险太小,不足以形成威慑效应。”

  故而,要切断“小金库” 这个助长不良作风的“资金链”,除了在主观上对领导干部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对相关责任人加大惩处力度。

  综上所述,在未来整治“小金库”的漫长过程中,首先,应通过立法将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统统纳入预算内管理,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责任人依据不同情况在 法律 上相应明确处罚措施。其次,在法制完善的基础上,严格执法,对违规操作“小金库”的责任人,依法予以相应处罚。通过制度完善和加强责任追究的双管齐下,相信“小金库”问题在未来会得到有效治理,将那些原先或将收归“小金库”的灰色收入用于公共建设项目或惠民工程,对财政平衡、社会和谐均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