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个贫困村五年内步入“小康”
【本报讯】1月20日,记者从榆中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获悉,今后5年内,榆中县全面落实“15355”发展思路,争取到2020年全县238个贫困村全部达“小康”,真正把榆中县建设成为兰州城市东拓的承载区、全省商贸物流的聚集区、生态旅游的富集区、新兴优势产业的示范区、人居环境理想的居住区。
“15355”发展思路,即:牢牢扭住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坚决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村容村貌改造战、美丽乡村提升战“三大战役”,全面实施项目强县突破工程、交通改造提升工程、生态造林绿化工程、造田流转种植工程、小城镇建设工程“五大工程”,组织开展好党组织强化行动、科技创新行动、干部作风锤炼行动、民生改善行动、依法治县行动“五大行动”。
据了解,为了实施好“15355”发展思路,榆中县提前统筹谋划,在区域布局方面,着力构建“南游、北药、东工、西商、中农”的发展格局。根据川东、川西、南山、北山、中部川区五大区域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坚持各有侧重、错位发展。榆中东部重点发展新型工业,吸纳附近农民就近务工,稳定增加收入,榆中西部与兰州市城区接壤,位于兰州都市圈近域圈层的“贴心”区域,是兰州实施东扩战略的首选,毅德商贸城一期已建成招商,兰州家盛商贸中心投入运营,兰州国际高原夏菜副食品采购中心即将开工建设,宜商条件得天独厚,重点发展壮大现代商贸物流,建设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榆中南山是全县生态环境最为优美的区域,发展生态旅游业优势明显,重点发展融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绿色产业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榆中北山土地资源丰富,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黄土高原特有的白绵土壤,非常适合耐寒抗旱中药材的生长,品质优良,深受药企青睐,201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9万亩,发展基础好、资源足、潜力大,今后将重点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因业制宜的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扶持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榆中中部川区,借成功获批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强劲东风,继续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高原夏菜等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壮大农耕体验、果蔬采摘等都市观光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做好“15355”发展思路的同时,榆中县创新工作方法,全力打造“智力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生态扶贫”五大县域扶贫品牌。实施订单式培训、组织化输转,从今年开始,每年技能培训1400人次、累计培训7000人次。大力推行“互联网+产品销售”扶贫方式,开展线上线下经营,扩大地方特色农产品销售,争取到2020年,全部行政村实现县有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有电子商务服务站,村有电子商务服务点,贫困户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自产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同时,全力打造光伏扶贫品牌,坚持“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推动光伏产业成为我县精准脱贫的一项新兴产业。今年,完成全县238个村委会阵地、2100户贫困户试点建设,今后利用5年时间,争取实现全县贫困10万农户光伏发电全覆盖,并在有条件的机关、学校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大力实施生态扶贫,解决5至10年后南北两山的生态问题,建设绿水青山,守住金山银山。推进全域旅游试点县建设,到2020年,全县建成旅游示范乡镇10个,旅游专业村20个、标准化农家乐300户,扶持发展乡村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20家,形成南部生态游、中部田园游、北部名胜古迹游的全域旅游格局,整体解决农村就业10万人,年实现乡村旅游创收30亿元以上。
2016年榆中县为民兴办10件实事
【本报讯】1月20日,榆中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五次会议。会上确定2016年县委、县政府为民兴办10件实事。
这十件实事是:1.新修高标准基本农田10万亩。2.引入社会资金2亿元,建成1所县城九年制学校。3.完成县城小学新建和三角城小学迁建工程,建成40所标准化学校。4.改造农村危旧房1320户,完成计生“两户”家庭建房100户。5.实施光网榆中项目建设,实现全县所有村宽带全覆盖。6.新增城镇就业2300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00人(次)。7.改造路网及村内道路160公里。8.实施光伏扶贫项目,推广光伏发电2100户。9.建成南坡湾、潘家坪调蓄水库及水厂。10.完成兴隆山水源涵养区保护工程。 特约记者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