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水土保持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13.08.2014  12:37

   中国甘肃网8月13日讯 据定西日报报道(吴政)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梯田建设为主体,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运用防治技术,对位配置各类措施,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探索总结出了一条通过大搞水保生态建设、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解决“三农”问题、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特别是坡地修成梯田后,有效调控地表径流,减少土壤水肥流失,大大提高耕地的蓄水保墒和拦泥减沙能力。截至2013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7838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46.9%。有364条小流域列入重点治理,其中219条小流域治理达标并通过验收,11条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十、百、千”水土保持示范小流域,安定区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区。全市现有的各类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拦蓄泥沙2508万吨、拦蓄径流2亿立方米,广大山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初步改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条件大为改观。

  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改善,粮食产量持续增长。截至2013年底,全市累计兴修梯田610万亩,农村人均2.3亩,坡耕地修成梯田后,“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提高了水、土、光、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潜力得到有效发挥。在正常年景下,梯田比坡耕地亩均增产30%-50%。2013年推广以全膜覆盖为主的旱作高效农业389万亩,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53万吨,实现“六连增”。

  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全市坚持以梯田工程为基础平台,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培育、发展、壮大了一大批具有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了“梯田+马铃薯”、“梯田+中药材”、“梯田+地膜玉米”、“梯田+草畜”等多种旱作农业发展模式,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13年全市种植中药材115万多亩,总产量24万多吨,产业总产值99亿元,市场交易产值172亿元,成为全市首位特色优势产业;马铃薯、草食畜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05亿元和80亿元。农民人均分别从中医药、马铃薯、草食畜牧业中获得纯收入796元、860元、1100元,分别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21%、26%。

  促进了多业并举,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通过以坡改梯为主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全市梯田化程度极大提高,梯田化催生了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催生了农业产业化,进而又带动了劳务输转和土地流转。2013年,全市共输转劳动力68.65万人,创劳务收入87.15亿元;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69.65万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9%。

  淤地坝建设快速发展,山区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全市陆续实施了以工代赈淤地坝、黄河上中游骨干坝、生态环境治理淤地坝以及安定、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等8条小流域坝系。累计建成淤地坝375座,骨干坝和中性坝设计总库容11245万立方米、拦泥库容5435万立方米,滞洪库容5810万立方米,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833.8平方公里、淤地1.6万亩。淤地坝的建成起到了“滞洪、拦泥、淤地”的主体功能,尤其是坝顶成为连接千沟万壑两岸的桥梁,接通乡村道路1184公里,极大地改善了山区的交通条件与生产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