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定西:“三都”引领谱华章 “苦甲天下”今昔异(图)

13.09.2019  10:14

   本网记者  程健

   核心提示

  定西,又称陇中,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又为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长年少雨干旱,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生态环境极度恶劣,被世人赐名:苦甲天下,后又被联合国官员认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环境与旧中国,留给定西人民的只有苦,数不尽的苦……

  然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苦难的定西人民翻身了,自此,定西这个“苦甲天下”的地方,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依托马铃薯、陇药、林草三大产业和精准扶贫政策,定西人民披荆斩棘、奋发图强,吃苦中之苦、改贫中之贫,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干旱缺水灾贫叠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出门两脚泥进门煤油灯”的历史翻篇,大踏步迈上了全面小康的快车道!

   价值170亿的“金蛋蛋”

  9月12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全媒体集中采访团来到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马铃薯扶贫产业园。

  定西市扶贫办副主任范振鹏介绍,该产业园把产业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相结合,在香泉镇陈家屲村规划建设了100户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560亩马铃薯种薯扶贫产业园。

  产业园按照国家标准委颁布的马铃薯原原种标准化生产体系标准,与中国农大、甘肃农大开展“校企合作”,引进推广离地栽培和雾培生产等先进技术,隔离土传病害,保证种薯品质,建立了全国领先的马铃薯原原种标准化生产基地。

  目前,产业园已建成连栋温室和雾培室1座,日光温室和温网室260座,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万粒、出口1000万粒,年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以上,有效拓宽了搬迁贫困户的增收渠道。

  在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所长李进福告诉记者,研究所成立于1997年,是甘肃省第一家民营马铃薯研究机构,也是最早在定西引入推广脱毒种薯生产技术的单位之一。

  20多年来,该研究所一直从事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原种和商品薯的研究、生产与销售工作。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研究所已具备年生产脱毒试管苗6000万株,原原种1亿粒、原种20000吨的生产规模。得到授权生产的国内外的优秀马铃薯品种20多个,原原种产品销售遍及中国马铃薯主产区,还出口到中东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

  2017年,全年生产马铃薯原原种5000万粒,原种12000吨,商品薯15000吨,取得销售收入5100万元。

  曾经,马铃薯是定西人民救命的口粮,而今,已然成为致富薯、小康薯。

  今天的定西,马铃薯种植面积已有300万亩,总产量高达500万吨,总产值达到了170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165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2%,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金蛋蛋”。

  而今的定西,已经由“中国马铃薯之乡”向“中国薯都”提升,马铃薯也由解决温饱跃居为支撑经济转型跨越的优势主导产业。定西,已经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产区之一和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

   鼓起农民钱袋子的陇药

  2008年,定西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国薯都”的同时,提出了打造“中国药都”的目标。

  11年来,定西市把中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实现了产业聚集与规模扩张并举的重大跨越,推动定西迈上了从“千年药乡”到“中国药都”的崛起之路。

  自古,定西就以“千年药乡”著称,是全国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中药材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

  据文献记载,定西岷县所产当归世称“岷归”,入药已有1700多年历史,素有“岷归甲中华”和“中国妇科人参”之美誉。

  目前,定西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70万亩,占全省的近二分之一,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全市共有各类中药材品种439种,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主要品种中,定西就有135种。

  而且,当归、黄芪、党参种植面积分别占全省的74%、70%、65%,占全国的60%,20%和40%。已经形成了以岷县为主的当归、陇西为主的黄芪、渭源为主的党参三个道地特色优势品种种植带。

  基于这一有利因素,定西市制定申报颁布了中药材省级地方标准51项,填补了全省中药材标准部分的空白,成功选育出当归、党参、黄芪、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药材新品种15个,为打造定西中药材“有机、绿色、道地”品牌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8年,定西市中药材总产量达29.39万吨,实现产值79亿元,农民人均可从中医药产业中收入1760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

  伴随着定西构筑“天下药仓”打造全国“药材库”,成就“西北药市”把握价格“话语权”,打造“中国药都”唱响行业“金招牌”的步伐,全市仓储物流业快速发展,党参、黄芪、当归价格成为全国价格的“晴雨表”,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定西中医药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最不起眼的那根小草

  “种草——养畜——卖钱”这条单一的路,定西人祖祖辈辈在走。

  草,被定西人民一直以来当作养畜的基本,种草就是为了养畜。然而,自2012年甘肃民祥牧草公司开发了裹包青贮饲料并远销国内各大牧场以后,定西市拉开了商品饲草规模化生产的大幕。

  草,作为独立产业在定西市开始快速发展,牧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香泉镇农民马伦就是以此受益的群众之一。

  “以前,除了种地,我还养着十多只羊,加上国家给的许多好政策,日子还过的可以。后来,政府给我投放了1公8母共9只小尾寒羊,我自己又购买了几头牛。发展到现在,一共有50多只羊,7头牛,价值十七八万呢。”向记者介绍自家的“资产”时,马伦笑的合不拢嘴。

  原来,2014年成立的定西宏图牛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坐落在马伦家附近,该合作社推行“四依托二保障”养殖产业,依托农户“抱团发展”。

  合作社法人马宏图告诉记者,合作社已向15个乡镇的27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投放基础母羊16400只。每年,合作社都会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繁育的羊,以此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而马伦告诉记者,种植的草除了喂养牛羊之外,多余的还会出售给定西巨盆草牧业有限公司。

  据记者了解,定西巨盆草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饲草加工、牛羊繁育、科研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该公司通过自建和培育农户建成牧草种植基地4000亩,年生产裹包青贮饲草5万吨,可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

  自2016年定西市提出建设“中国西部草都”的战略构想以来,全市按照“立草为业、以草带畜、以畜促草、草畜并举”的发展思路,着力发展草产业。

  至2018年底,全市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320万亩,今年新种各类优质牧草188万亩,可产鲜草1000万吨。草牧产业总产值达到170亿元,草牧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人均牧业收入达到了2300元,草牧业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1650元+1760元+2300元,农民依托薯、药、草三大产业,人均年收入已然达到5710元。这个数据,让生活在有“苦甲天下”之名的定西农民苦去甘来,富裕生活触手可及。

   结束语

  记者了解到,2018年,定西市完成生产总值356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4302元和7492元,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05元和41元相比,可谓翻天覆地!

  从“温饱不足”到“接近小康”,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旺”,从“贫穷积弱”到“安居乐业”。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70年披荆斩棘、砥砺前行,70年坚持不懈、焕发新颜,70年春风化雨、繁花锦簇,70年日新月异、沧桑巨变,70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定西,这个地处黄土高原的“苦甲天下”之地,正以坚实的脚步踏在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豪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