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寺遗韵

04.01.2016  12:22

    古建筑不仅承载着历史的风雨,历史的变迁,还能反映出一方社会的建筑技艺、建筑风格和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等时代文化的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印记,一处古建筑就是一个地方在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的缩影。

    武山官寺,也称圣寿寺,原名圣寿寺,背依巍巍君山碧嶂,面临潺潺渭水清流,老爷庙泰山庙左右拱揖,盘龙山老君山前后护卫。处县城中心,亦清静闲适而无喧嚣;居宁远大道,得通衢便利而无躁扰;环琳琅商铺,安超远脱尘而无俗念。晓日初升,闻学子朗朗书声;华灯映照,聆渭水激扬清音;秋高霜洁,传君山阵阵松雷;风清月明,度悠然惬意光阴。

    拂去厚重的历史积尘,打开尘封的简册扉页,蓦然发现,官寺曾沐过朝廷的惠风,受过皇恩的甘霖,竟被“赦封”!历史的烟尘湮灭了太多的真相,岁月的流逝淡忘了太多的记忆,无法弄清那些沉浮因果,但遥想官寺当年皇恩浩荡显威名,东风和畅沐四邻,位即至尊臻鼎盛,何其显扬!康熙《宁远县志》虽未明晰官寺何年何因受“赦封”,但却透出官寺曾经的辉煌气度,曾经的声名显赫,曾经的宏大兴盛,以及包含的政治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崇佛思想的深入。

    “寿圣寺”之名始用于北宋治平年间。北宋治平、熙宁年间的有很多赐额事件,据《宋史·本纪十二·仁宗四》记载: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辛未,帝崩于福宁殿,遗制皇子即皇帝位,皇后为皇太后,丧服以日易月,山陵制度务从俭约。谥曰神文圣武明孝皇帝,庙号仁宗。十月甲午,葬于永昭陵。”宋仁宗的儿子,宋英宗赵曙治平元年(1064年)正月“已亥,寿圣节”,即以仁宗生日为寿圣节。《宋史·礼十五》又记载:“英宗以正月三日为寿圣节。”寿圣节既为悼念先皇宋仁宗而设立的,自然就有大规模的祭拜活动,而治平、熙宁年间皇帝为寺院赐额,更推动了“寿圣寺”兴建与换名的。武山官寺原名寿圣寺,或许是受到寿圣节的影响,或许是受到了赐额的恩宠,或许原本就是钦赐之寺,这样才配“赦封”二字。

    官寺普遍认为始建于元代,但两侧加固立柱等宋代营造法式的典型做法,又显示了宋代建筑的风格,加之寺名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它与宋代的联系。元代是一个佛教为国教的时代,也是一个佛教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土著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官寺乘大运而立,不觉数百年矣。现存燃灯佛殿和东、西两侧的挟屋,系元、明、清三代修筑而成。著名书法家范文通所书的“圣寿寺”横匾和“圣迹煌煌白马驮经宁远道,寿光耿耿青灯递影武城山”的板联,以恢宏大度的书法艺术,为官寺增添了一抹靓丽的文化重彩。官寺作为省内罕见的元代建筑遗存,是研究甘肃乃至西北的佛教史、古建筑史、建筑技艺、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大殿西窗前的翠柏旁立着官寺省保单位标志碑,在干壮叶茂的白杨树、泡桐树的荫蔽下,像一个虔诚的老者静静地守望着这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纵两侧的香炉香燃香熄,殿内的钟磬音起音落,住持的法师诵课拂尘,如水的岁月日升日落,都丝毫不能动摇其执着的信念。碑后是一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维修大殿时被横砌到台阶里面的鸳鸯玉石碑,曾被当作磨刀石,因而大部分字迹无法辨认,幸碑面朝外,可一睹真容。碑文首列末尾为“其□曰寿□圣寺”,落款顶格为“大清道光”四个字。饱受侵蚀的石碑,虽然失去了昔日的光艳和应有的尊严,但它仍然用模糊的文字阐释着这里风雨沧桑和跌宕起伏的历史演变,显示着古刹曾经的兴盛。而那通白色石碑,被完全砌筑到大殿门口的台阶里,只能默默守候曾经的辉煌,守候无声的信仰。

    官寺,承载了七百多年的香火和无数民众的寄望,参透了佛陀隐忍包容的智慧,大殿才得以在那些风雨如磐的岁月日子里避劫存身。山门和前后院建筑虽已被毁,但山门口那棵粗壮的槐树,如今还在大道中坚守着生命的相约,显示着官寺昔日的宏大,葳蕤的枝叶是在记忆古寺昔日的兴盛,还是在铭记岁月的沧桑和社会的发展?总之,全然没有悲痛的神色。那座相依数百年的南城门洞也于2005年在旧城改造中骤然消失,只有清代的“栱极”碑刻依然镶嵌在重建的南城门楼上,彰显着这里昔日的辉煌,镌刻着这里日渐消失的记忆。城楼两侧的古城墙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有城墙根在钢筋水泥物的重压下沉吟。曾作为官寺屏障的古城墙,带着最后的憾恨与官寺挥别,那相别之日的漫天飞絮,是在演绎灞桥折柳的离情,还是在悼念那个暮春的祭日。

    官寺周边古建皆毁,只有三座遗存的古殿昭示着历史的厚重,隐含着人们的信念。院内的荷花池每年都会盛开亭亭玉立的莲花和美人卧榻般的睡莲,高大的树木夏秋浓荫匝地,冬春肃立幽境,在来来往往祈福还愿的背影里,增长着生命的年轮,守护者神圣的古寺。莲叶间游戏的鱼儿,听着悠扬的梵音,似乎看到了引渡的金光。官寺也在缭绕的香烟梵音中等到了生命的转折——保护维修,也将重焕生命的精彩,展示特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