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圈子文化”是江湖草莽文化

05.11.2014  15:39

  近日,中央巡视组在通报巡视情况时指出,广西、江苏、四川、河北存在官场“圈子文化”,一些领导热衷拉关系、任人唯亲、官商勾结,结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圈子,进行封闭式权钱交易。(11月4日《新京报》)

  显然,“圈子文化”首先是一种腐败文化,无论是任人唯亲的私人圈子,还是官商勾结的权钱交易圈子,或者官官相护的权权交易圈子,本质上都是权力的滥用,是一些人利用手中权力罔顾国法与党纪,牺牲公共、国家利益,谋取私人利益与部门利益。形形色色的“圈子”为腐败提供了平台,为利益勾兑提供了场所,是权力交易的“拍卖行”。某些时候,“圈子”甚至代替了法定的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成为事实上的某一范围内的政策与措施的制定者,阻挠与妨碍正常的政策出台与执行。“圈子文化”是一种严重的腐败,是权力的私人化的体现。

  为什么官场普遍存在“圈子文化”,除了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的需要这一重因素之外,某些地方官场普遍存在的江湖草莽文化也是“圈子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

  所谓江湖草莽文化,乃是以人身依附为纽带,以忠诚、义气为价值标准,以上下尊卑为组织结构,以个人独断为决策方式,以小团体利益为共同追求。在江湖草莽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尤其上下级之间的联结不是基于法或者基于事,而是一种人身依附的关系,下级是上级的私人,上级对下级之荣辱具有极大的权力,上下尊卑极其森严,下级既无平等权,也无独立的个人尊严,决策基本上依靠“老大”的个人独断。在这种文化中,对成员的评判与对资源的分配主要视成员的忠诚度与义气度,而不视其个人能力与品德高下。小集团的利益在江湖文化中永远是最中心的诉求,是他们一切行动的核心。

  由此来看,官场“圈子”正是江湖草莽文化在官场中的反映与延伸。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某些地方,部门成了部门领导的私人领地,部门职位以及部门利益的分配成了领导控制与拉拢下属的工具,领导在部门中具有绝对的权威,领导与下属之间具有极强的人身依附的因素存在,部门领导俨然江湖老大做派,一言九鼎、说一不二、颐指气使。而某些所谓的官商朋友圈,实际上无非是一些商人依附在官员周围,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官员借助商人将手中的权力“变现”,而商人则利用官员的权力谋取利益,官商之间名义上是“朋友”,实际上极不平等,官员对商人的贵贱荣辱有着极大的权力,这样封闭的“圈子”显然也是江湖式的。

  为何某些官员热衷此道?当然不乏某些官员通过营造这样江湖式的“圈子”以享受权力带来的“控制欲”,但最重要的,是因为江湖式的圈子更容易无条件地贯彻个人意志,更方便利用权力谋取个人私利,更容易实现其腐败的欲望需求。

  官场“圈子文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权力的腐败,也不仅仅满足了某些官员的腐败需求,更重要的是,这种带有浓重的江湖气息的“圈子文化”极大地恶化了政治生态。在这种江湖式的官场“圈子文化”下,政治决策无民主,治理方式无法治,上下无平等,资源的分配无原则,政策指向中公共利益被搁置、伤害,而权力无约束与节制。总的说来,这种“圈子文化”与“法治”的要求背道而驰,更与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要求背道而驰,需要坚决治理。

  文/岳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