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地方教育经费投入五年增近六成
你或许很难想到,作为西部省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目前已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和教学点卫星数字资源全覆盖,所有的学校都能通过互联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后来居上的背后,是对义务教育的高度重视。2017年,全区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228.84亿元,较2012年增长58.78%。据自治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宁夏义务教育正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方向发展。
关爱惠泽每个困难家庭的孩子
在吴忠市同心县第五中学宽敞的图书室里,记者见到初三女生小燕。父亲在她小时候便去世,母亲也改嫁了。
“我第一次考英语不到40分,走路总低着头,很没自信。是班主任和住宿老师不断给我鼓励。”现在小燕已经是全班第一名,脸上露着自信的笑容。
第五中学是全寄宿制初级中学,2013年开始招生,主要招收菊花台、旱天岭等移民迁出区学生,现有建档立卡户学生505人,小燕便是其中之一。
“每个孩子为什么致贫,已享受的优惠政策是什么,一目了然。”在投影仪前,数据库管理老师杨丽展示了同心县教育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数据查询系统。校长杨永桢说,学校对家庭困难学生逐一走访、登记,一生一档动态管理,确保教育扶贫有序实施。
宁夏开辟入学绿色通道,不设门槛,应入尽入,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中小学校就读。全区普遍建立民政、教育、团委、妇联、少工委等部门密切配合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留守儿童动态监测机制和普查登记制度。
此外,2011年宁夏开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11个县区1216所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营养餐。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王团镇中心小学是试点学校之一。
中午时分,六年级(2)班的马丽梅在食堂里选择了米饭搭配萝卜炖牛腩,“还有土豆炖牛腩可以选,吃完了还可以加,住校的话三餐都不用自己掏钱,天天不重样。”
告别自带干粮,农村孩子的营养摄入得到改善。据宁夏医科大学监测,实施范围内学生平均身高增加了0.8厘米,营养不良率由4.7%降到3.9%,贫血患病率由8.6%降到7.6%,体重正常率由42%提高到43.9%。
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师资力量不断提升
“前段时间我去吴忠市扁担沟中心学校讲课,由市里的优秀老师做点评。这样的交流讲课让我发现了自己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吴忠市盐池县第四中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物理老师黄炼幸2011年成为一名乡村特岗教师,如今已转岗正式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他所说的交流讲课,便是当地开展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学校教研帮扶计划。
宁夏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用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断提升。
2013年起,宁夏实施地方公费师范生计划,从2016年起将地方公费师范生计划由每年200名扩到300名,为乡村学校定向培养小学全科教师,要求最低服务年限6年。建立校长教师队伍城乡交流轮岗机制,规定中小学教师评定高级职称时必须有乡村学校1年以上任教经历,引导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校长交流轮岗比例达23%,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达11%。
5年来,宁夏90%的县市区整合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培训机制更加顺畅。通过“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及省培面授和远程培训等形式,培训教师31万人次。
黄炼幸的妻子同样是一名中学教师,区别在于妻子在盐池县城就职,“我的工资还比妻子高出不少。”
宁夏坚持职称评定向乡村教师倾斜,2013年将县区教师高级职称比例由5%调整为8%;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教师和特岗教师补贴标准山区人均500元、川区300元。
教育信息化,城乡共享优质资源
如今,银川市兴庆区第十八小学的孩子们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完成“作业”。学校总务主任韩小平向记者展示了云校家平台,“学生的课业进展到哪一步都有记录,家长可以随时跟踪。”
近年来,宁夏以建设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大力推动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盐池县第五小学是一所生源主要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全日制小学,实现校园网无线覆盖,各班均安装触控一体机,生均用机比11∶1。“我们和福建连江县实验小学结对子,经常通过网络进行研讨,我也经常线上观摩他们的教学过程。”一位老师说。
曾经山大沟深、教育落后的西海固,互联网教育正带来新气象。固原市彭阳县建成多媒体教室1295间,建成录播教室、智慧教室20间,实现了多媒体教室班班通,宽带网络、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全覆盖,创建区级信息化示范校两所。学校经费每年用于信息化建设维护、培训的超过5%。
目前,宁夏中小学已有84%的教学班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截至2017年底,22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全部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其中,19个通过国家评估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