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00名专家学者敦煌研讨汉传佛学国际传译

15.06.2016  20:56

  中新社兰州6月15日电 (记者 冯志军)由敦煌研究院、中国文化院和美国木鱼基金会主办的“2016汉传佛经传译国际研讨会”15日在甘肃敦煌启幕。来自全球佛经研究领域的约200名专家学者,针对汉传佛典翻译成以英语为主的西方语言的现状、译经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做一系列研讨。

  为期三天的会议吸引了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等欧美顶尖高校的80余名国外佛经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以及国内学者、法师、汉传佛学教授共计120余位专家。

  “过去许多年,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将目光转移聚集在汉传佛典的传译上,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也涌现出许多争议和问题,需要我们共同解决,希望通过这两天的讨论、交流,大家能在一些问题上形成共识。”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表示。

  王旭东介绍,公元前六世纪发源于印度的佛教,至今在世界上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佛经随着佛教的发展在印度产生,但发展至今,印度本土的佛教典籍大都不复存在,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多、收录最广的佛教典籍是汉传佛教典籍,主要在中国。

  “西域僧众东来传法,中国僧众西去求经大都从敦煌经过。”王旭东说,在佛教传译的历史进程中,处在丝绸之路咽喉之地的敦煌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这里也逐渐演绎成佛教圣地、译经中心。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说,在敦煌藏经洞发掘的近六万件敦煌遗书中,佛经及与佛教相关文献约占95%左右,时间跨度长达六个世纪。不过令他遗憾的是,借由经书的传播、传颂,佛法得以在东北亚和南亚地区流传2500多年而不息。然而正式传入西方社会已有一百多年的佛法,至今也未能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在我的记忆里,在众多的国际宗教会议中,似乎还没有过这样的研讨会。”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致信说,汉传佛教经典的传译,事关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文化对话,事关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事关多样性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许嘉璐认为,佛法传到中土几百年之后,佛教实现了中国化,既保持了佛教的教义和思想精华,又能够为中土民众广泛地接受和欢迎。因此,现在如果把汉传佛经传译为英语等世界主要语言,对于世界文化和思想交流与合作的意义,自不待言。(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