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学者二十载“复活”古代丝绸染缬技艺(图)

01.02.2015  23:31
  一度销声匿迹了几个世纪之久的古代丝绸染缬技艺在兰州重获“新生”。图为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管兰生和学生们制作的一副长约60米的染缬艺术品《飞天长卷》。 杨娜 摄

  中新网兰州2月1日电 (杨娜 高莹)一度销声匿迹了几个世纪之久的古代丝绸染缬技艺在兰州重获“新生”。“甘肃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我们要把染缬艺术融入到未来的丝路旅游中,让它‘活’起来!”历时二十多年才完成此项研究的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管兰生有着相当强烈的憧憬。

  中新网记者近日探访了管兰生的“丝绸之路染缬艺术博物馆”,这间位于兰州交通大学图书馆三楼的一处僻静屋子,因寒假而显得冷清。推开由青蓝色绸布包裹的木门入内,装帧精美的壁画,颜色鲜艳的丝绸,一幅幅婉约秀美的染缬艺术品映入眼帘,让人目不暇接。

  染缬是古代丝绸印染工艺的总称,全世界的染缬技艺都曾在古丝绸之路上交汇。传统染缬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江南地区和古丝绸之路沿线及周边地区为主。宋代以后,古丝路上的染缬技艺因各种原因逐渐衰落,以至失传。上世纪初,敦煌藏经洞中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其中多数染缬实物散逸海外。

  “甘肃是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其染缬艺术更是继承了汉唐以来厚重的文化底蕴,具有如唐三彩一般绚烂瑰丽的特色。”记者刚一落座,管兰生便“自告奋勇”地讲述起他之所以“复活”古代丝绸染缬技艺的渊源。

  管兰生称,与染缬艺术的“缘分”,是从二十多年前对敦煌壁画飞天服饰的好奇开始。“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至高校教授服装设计课程,当时特别好奇壁画上飞天形象的服装是怎么印染的,竟然这么漂亮。好奇心使然的探索便一发不可收拾。”他回忆说。

  “这是一个坐冷板凳的苦差事,我们的研究可以说是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参考,完全靠自己一点点摸索。”管兰生谈及多年的研究感慨唏嘘,由于长期接触化学染料,他的手指上总有各种洗不掉的色彩,至今印记可见。

  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管兰生已“复活”了古丝绸染缬艺术的一些基本技艺。比如通过细致地捆扎,繁复地浸染,让绚烂的色彩在丝绸的褶皱中展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管兰生向记者透露,传统丝绸染缬技艺所需染料都是来自植物或动物身上的天然原料,但目前只获得少量原配“秘方”,眼下所用的化工原料被彻底取代将是其未来研究重点。

  “传统染缬技艺不仅需要传承,更重要的是要融入现代元素进行创新。”管兰生表示,老祖宗留下的这项优秀技艺不能只收藏在研究所、博物馆里。他现在已与许多国外公司合作,将新近创作的染缬作品复制到丝巾、衣物上,让其真正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管兰生并不担心这项技艺的传承。他向记者透露,中国首个染缬文化艺术类硕士点已在兰州交通大学设立,并将在今年秋季招收首批学生。(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