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先进典型 带领百姓致富
【本报讯】11月20日、21日,市委副书记李森洙带领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市人社局、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以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近60人的学习考察团赴天水、陇南,学习考察当地双联暨精准扶贫工作先进经验。通过学习对比,李森洙强调,今后我市双联暨精准扶贫要下工夫解决扶贫产业单一、基础设施建设不精细、缺少驻村干部考核机制等问题。
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红崖村有村民179户759人,贫困户74家,贫困发生率达47.4%。两年前这里到处可见塌房烂院。但作为考察团首个学习点,大家在红崖村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初冬的村子里,一地杏黄,层林尽染,缤纷绚丽的景色美不胜收,临山小村庄宛若一幅淡彩田园画。走进村子,硬化的水泥巷道非常干净,两旁的围墙也都粉刷得白白的,太阳能路灯格外醒目。宽阔亮丽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带着孩子休闲健身、怡然自得,村综合服务中心摆放的全村规划建设图描绘出红崖村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红崖村是省政协办公厅的联系村,双联行动开展后,省政协办公厅整合选派联系单位干部、大学生村官、乡镇包村干部等组建成红崖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大家结合红崖村果品业、养殖业、劳务业三大增收致富产业发展实际,选派农业技术人员为村民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帮助村民培育脱贫产业。
“双联工作给了驻村干部压力,但给百姓带来的是致富动力,通过大家集思广益的谋划,实现了贫困村民致富的愿望,这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红崖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宋晓龙说。
回味思考着天水双联暨精准扶贫工作先进经验,考察团又奔赴270公里外的陇南市两当县。在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山特困片区县的杨店乡灵官村,全村147户村民中有贫困人口45户143人。在双联单位省检察院的帮扶下,按照细算产业账,发展育苗、种蘑菇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思路,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18元,同比增长53.3%。
双联行动一开始,两当县各双联单位和干部就带头进村与农户一起定计划、谋出路、发展富民产业。“我家的14个香菇棚,建设时所需的钢管、薄膜、遮阳网全是双联单位提供的。”灵官村村民龙麦成指着眼前的一排排塑料大棚说,省检察院帮助他解决了前期建设最重要的问题。
同时,帮扶单位从转变观念入手,引导农民算产业账、念致富经,把农民群众从单一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传统农业中引导出来,鼓励和支持农户发展符合本地自然禀赋、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可观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如今,灵官村发展白皮松育苗、崖角村发展红豆杉育苗、石马村发展蔬菜种植、五一村发展商贸劳务……真正实现了“一村一业”的新局面。
每到一处,考察团成员都有不同的收获,大家纷纷用手机拍下扶贫攻坚工作图、扶贫致富一览表、贫困村登记表等信息,借鉴学习对方的成功经验。参加学习考察的榆中县银山乡党委书记王国福深有感触地说:“天水、陇南双联暨精准扶贫工作真是给百姓带来了实惠,他们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富民产业基地起到示范作用,电商、小康互助组都是精准扶贫帮助村民稳定脱贫的好办法,我们要好好学习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研究落实。”
在为期两天的学习考察活动中,考察团往返1000多公里,先后走访天水、陇南4个村6个养殖、产业发展、育苗、电子商务等学习基地。现场学习考察结束后,李森洙当即主持召开学习考察经验座谈会。
李森洙指出,通过学习考察,总体感觉我市双联暨精准扶贫工作还存在差距。相比较天水、陇南两地,我市的扶贫产业比较单一、粗放。扶贫产业链与市场结合不紧密,基础设施建设比较粗,由于个别人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帮扶工作缺乏“精、气、神”。
李森洙强调,今后,我市双联暨精准扶贫要在产业培育方面下工夫,做足、做大、做长产业链,帮扶产业培育要多元化,这样才能保障农民稳定脱贫;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做细;同时,驻村帮扶是锻炼干部的平台,是为民办实事,因此要建立驻村工作队考核机制、问责办法,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扶贫奔小康是事关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课题,需要我市全体干部一起来破题,带领贫困百姓走上致富路。”李森洙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