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办到“点子”上

09.01.2015  11:30

  胡兴怀

  如今,在宁县的一个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里,农机路四通八达;新修的机井、灌渠旱能浇、涝能排;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不断涌现……当看到这一切,我内心很是欣慰。

  宁县的发展历来是以农业为主,但一直以来,农村的基础设施薄弱。虽然农民有致富的愿望,但是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和能力,无法实现规模养殖和现代化种植。因此,我们县农发办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着手实施一系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大力改善基础设施,为农民创业致富创造条件。比如近年来,全县农业综合开发等民生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900万元,完善了水、电、路、林等基础设施,扶持了一批农村创业能手,使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元。

  2014年底,我在各村了解情况时,村民普遍反映很赞同对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实事的做法,真是好事办到了“点子”上。他们说,这种做法解决农民想办又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是“民生工程”。

  我在盘克镇界村村民王兴堂家里了解到,他家今年种了5亩苹果,并套种了马铃薯。机械耕作,三轮车拉运,1万多斤马铃薯只一天时间就入仓了。王兴堂说:“以前田间没有路,别说大型拖拉机,连架子车都进不去。肥料进田,地里收成入仓,全靠肩挑畜驮。”王兴堂右腿残疾,干不了农活,几年前,他家里的地流转给了乡亲。今年,农业综合改造项目竣工后,机耕道直通到田边,各类机械都派上了用场,现在,王兴堂又开始自己打理田地了。

  当我来到另一户村民王敬家里时,他正和家人谋划给地里浇水的事。他说:“过去浇水、拉粪是我们最头疼的事,山山沟沟,车走不到地边;有时花工夫堆的土坝,大水一冲就垮。现在,渠修好了,路修平了,岘子筑起来了,仅浇地的水费一年就少支出几百元。”

  当然,打牢基础设施是保障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第一步,因为大多数农民的致富技能和市场意识还不够,信息渠道也不畅。所以,为了增强农民的“造血机能”,我们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场主、规模种养大户等350多人,分期分批赴外地引经取智。同时,还邀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进驻项目区,培训农民3.5万人次,其中有350位农民获得农民专业技术员、助理园艺师、园艺师等职称。另外,还编写并向农民赠送了《无公害富士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绿色宁州肉羊养殖技术知识手册》《优质马铃薯科学种植与管护》等科技书籍。

  在项目实施区,看到农民个个满怀希望,干劲十足,我觉得我们的付出有了成果,同时也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为使这项民生工程发挥长久效益,我们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在每村推选出了3至5名农民质量监督员,对项目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全程跟踪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县农发办也要实行干部职工一线蹲点制度,现场指导,保证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

  (作者系宁县农发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