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西王母》评说
在中国十大剧院之一的甘肃大剧院观赏《女神·西王母》的确是一种艺术享受。有媒体称这“是一部穿越古今时空、跨越多类剧种、融合海峡两岸智慧的多元艺术奇葩”。一看,果真令人称奇。
近些年甘肃已形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热潮,戏剧在这里一马当先,新作叠出。“西王母”这个题材倍加受出品人、制作人、编导和观众的很大关注。仅这出《女神·西王母》职员表和演员表上的成员就多达168人,可见“兵力”投入之大,也算一奇。记得甘肃戏剧界前辈一如程士荣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在呼唤本地的剧人要认知“我们的王母娘娘”,“要不停顿地挖掘,意义重大”;其后出现过好几个有关“西王母”的戏曲、话剧、舞剧剧本,但均未能搬上舞台。如今,这出新创剧目顺应时代潮涌,在甘肃有关单位的大力推崇下终于和观众见面了。这说明海峡两岸的艺术家们都有一种“让华夏文明走向世界”的共识,其意义已经远超出一出舞台剧的艺术范畴。
西王母真是一个亘古传奇,她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活跃在陕、甘高原一带的羌戎族或称西戎的别名。史家查证虽然年代久远确实有其人其事却又在历史长河中被赋予持续浓厚的神话色彩。从《史记》、《汉书》还可以看出,在秦汉以前,中国西部的泾、渭、洛三河的上游一带有“回城”、“回中宫”等与“回”字有关的地名和建筑,“回”即“西王母国”;也有过汉武帝在泾川回山拜访王母的历史事实。因此,甘肃泾川至迟在唐代就成为全国公认的西王母圣地,现在享有“中国西王母文化名城”之誉,因此该县也鼎力支持这出新剧目的诞生。
但作为今天的一出新创剧目并非仅仅是一次严谨的历史文化考证。在尊重已有的文献记载基础上,灵动的创作者们的确是在舞台艺术上赋予此作以从未有过的新奇、神秘和活鲜而成不同凡响之势。《女神·西王母》奇就奇在这部作品的定位和剧种形态上。出品人称之为“两岸跨界时尚歌舞剧”,而有媒体称作“原创魔幻摇滚时尚音乐剧”、“超古典的‘变形’舞台剧”等等,显然这里面既有对该剧作特征的概括也带有吸引广大观众的意味在。此剧目确实打破甚或颠覆了舞台剧原有的剧种界域及人们看戏的旧有模式和习惯,强劲地集结了舞蹈、歌剧、哑剧、戏曲、音乐剧、动漫、影视片甚至街舞等艺术元素,极尽多重的跨界元素的相互融合,让奇特与精彩同辉,让古典与现代共鸣,也让观众目不暇接,感受别样的新鲜与惊艳。
看舞台,有种异样吸引眼球的魅力,作品借助舞美与影像科技的帮衬,让西王母的脚步跨跃远古与未来时空,也让众多角色亲临阴阳世纪大战,当然亦令观众在虚虚实实的互动界面上陷入审美之境。看表演,此剧作可谓灵动、高端、全能、繁复,人们从来没有见过在同一时空、场景中把唱歌剧的名家、唱京剧的名角、唱民歌的高手和跳《丝路花雨》的舞者同台展现,人人都有技,个个氍毹秀,甚或在某些场景中频然出现“身心灵舞蹈技法”和戏曲的刀枪把子武打动作及秦腔的几声吭锵道白。看服装,此剧将古老图腾、传统图案与现代创意融合,头饰、盔帽、面具、假发、长袍、短裙、皂靴、兵器,整合一致塑造各种形象,如阴神、阳神、祭司、黑龙、白虎、蚩尤、饕餮、恶兽、妖蛇、三足鸟、九尾狐等等,像神话,又像童话,又在显示东方殿堂的动漫意趣,还吸收了亚洲多元文化的特征,使每个人物造型都具有视角上的擒摄力。听音乐,全剧突显“混搭的大交响乐曲”,有中乐之味也有西乐之韵,甚至还有甘肃花儿、秦声、民间小调及草原马头琴的声响,歌声和旋律优美纷呈处处见好,看得出编导为充分彰显剧本的灵魂与主旨所作的种种探索。如此这般模样的舞台艺术整体形象,焉能不奇、不吸引人?
更让人揣想不已的是剧本之奇。当今的观众特别是我国西部的观众,大多知道一些西王母的传说故事与来胧去脉,但不知此剧在今天的大文化背景中凸现西王母怎么样穿越古今的原始精神?纵观此剧共有12场戏,每场戏都围绕西王母的心路轨迹铺开去,每场都有不同的主题,分别展示出“梦、藏、溯、遇、计、缘、问、献、伏、情、战、爱”,至剧末总归统摄为“一个生命成长对外在世界的探索和内在心灵的启发”,亦即在团结与分裂的征战中所展示的正义与崇高精神——这便是奇葩《女神·西王母》的题旨与义涵。中国“西王母”是古老、永恒、伟大、奇特之女神,也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衍生不断演义着正义、善良与美丽的形象,是故,各地老百姓至今尊称之为圣母、王母娘娘,多有亲近崇敬之意味在。
哲人有云:一切作品都是作者的“自画像”。《女神·西王母》之奇当然地源自于主创者们坚持“突破自我”、在艺术内外均有自己传奇般生活的锐意进取。作为本剧艺术总监编导主演的吴兴国(饰周穆王)——当今台湾艺术大学表艺研究所专任教授,本身就具有编、导、演诸多的灵智才华,又是在影视、传统戏曲、现代歌舞剧场非常活跃且积累有多重经验的实践家。而作为出品人、制作人的赵小玲——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既被西王母文化深深吸引,又鼎力主张为西部区域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进行一次积极探索,“可谓拓展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她经过两年多对海峡两岸的市场调研,考虑到青年观众对艺术鉴赏的心理需求,是故“确定了此剧跨界、时尚歌舞剧为表现形式”。而尹一羽饰演西王母,从形貌、歌唱到表演堪称一流。在甘肃本土打造出如此这般的剧作,这说明大家有着共同的冀望与追求,在“西王母”题材创作上的总体思路是一致的,很值得点赞。
观众向来是“喜新厌旧”的,是不易被陈旧所蔽,但也不会被时尚所惑。时尚、时尚,一时之尚,且随时而变,观剧的关键是要看出“戏”来,哪怕是神话剧、童话剧都最终要“以情感打动人”;时尚虽然新,但只是剧作及人物的衣裳和头饰。如此时尚的多重冲击自然会使“剧”显得瘦弱。“剧”不应该是时尚花俏的陪衬,除非你只是时尚歌舞,不要定位在戏剧上。再者,这出新创作的舞台剧只能在大剧院里上演,在大型交流活动中公演,作品更具有学术研究性。在甘肃,在大西北,王母娘娘向来是很有人气的一位女神,但普通的观众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底层观众是难以看到《女神·西王母》的,这就难免使此剧作少了许多地气,即便是做成光盘碟片,也会失去观众原本喜欢的“观剧直观之乐趣”。这恰恰是今天的许多剧目包括台湾戏剧都需要认真对待的。“奇”理应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这才是不二的选择,才能体现出剧作的最终价值和意义。我们深信,在与海峡两岸广大观众的充分交流中此剧作必然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