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殡仪馆5000骨灰盒与亲人“失联” 最长的已达47年

02.04.2015  08:42

  原标题:兰州殡仪馆5000骨灰盒与亲人“失联”

  最长的已达47年工作人员呼吁亲属及早认领安置

  无主骨灰盒使得殡仪馆骨灰堂不堪重负。首席记者裴强摄

   中国甘肃网4月2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 随着清明节的临近,兰州市殡仪馆迎来祭扫高峰,许多市民纷纷通过献花等方式寄托对逝者的哀思。然而记者了解到,在兰州市殡仪馆内,有一些与家人“失联”的无主骨灰盒,多年来鲜有人问津。根据记录,这些常年无人认领的骨灰共有5000余盒,占了现有寄存骨灰盒的20%。其中年限最长的从1968年建馆算起,已达47年。逐年增加的无主骨灰盒使殡仪馆骨灰堂不堪重负,工作人员呼吁亲属及早认领安置。

   5 000余“无主骨灰盒”无人祭

  “这些都是多年无人认领的骨灰盒。”4月1日,记者走进兰州市殡仪馆骨灰堂一间祭奠室,架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骨灰盒,由于存放年限较长,许多搭在骨灰盒上的红布已经泛白,上面落满灰尘。记者看到,这些骨灰盒上有的贴着照片,写有名字,有的则除了编号什么都没有。殡仪馆骨灰寄存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没有交纳骨灰存放费用的骨灰盒,殡仪馆只好先将它们统一归置在单独的祭奠室里,等待有人前来认领。

  “现在殡仪馆中共寄存有2.5万个骨灰盒,没有人管的就有5000多盒,占了20%。”工作人员称,其中有半数的骨灰盒已经被遗忘了20多年,时间最长的从1968年建馆算起,已经在此寄存了47年。由于年限太长,一些骨灰盒只标注了死者的姓名或原先的地址,一些有家属联系方式的,也已无法联系到死者的亲属。

  “按照我们的传统习俗,人死后应该入土为安,骨灰应该受到妥善安置,这也是对先人的一种尊重。”殡仪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兰州市殡仪馆总共能寄存3.5万个骨灰盒,目前已存放了约2.5万个骨灰盒,殡仪馆向每个骨灰盒每年收取35-60元的管理费,用于骨灰盒的日常管理及防腐、防霉、清扫等工作,但这些“无主骨灰盒”的管理费用,常年以来都由殡仪馆自行垫付。

  长期无人认领只能做相关处理

  多达5000余个骨灰盒常年没有人来续费和祭奠,这是为何?

  说起无人认领的原因,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有些无奈,“据我们了解,主要原因有出国、搬家、遗忘或是家庭纠纷几种,有的逝者的亲属可能已经搬离兰州,难得回来一次,最后骨灰盒也就没有人操心了;有的是因为移居国外,也就没有能力继续照料先人的骨灰盒了;有的家庭因为后继无人,负责照看逝者骨灰的不是直系亲属,由于和逝者关系较远,对骨灰存放的情况可能不太了解,时间一长也就忘了;另外还有一些就是因为家庭纠纷而导致的常年无法下葬也没有人管理的逝者骨灰。”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家庭知道工作人员不会随意处理骨灰盒,所以故意拖欠管理费不来认领的。“但我觉得这样的人应该是少数,毕竟一年几十块钱的管理费用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造不成负担。”“我们每年都会尽量寻找家属,但很难找到。”工作人员介绍,也曾经通过打电话、寄邮件的方式通知其家属,但基本上都是“杳无音讯”,“殡仪馆的资源是有限的,无限期地存放这些无主骨灰盒,会占用现有的骨灰格位。殡仪馆现在还有1万个骨灰盒的存放空间,我们可以暂时将这些无人认领的骨灰盒安置、管理,但随着骨灰盒的逐年增多,总有一天会不堪重负,到时候就只能按照相关殡仪法规以适当方式处理这些无主骨灰盒了。”

  殡仪馆工作人员提醒,如果想认领亲人的骨灰盒,要带上骨灰寄存卡,没有寄存卡的,则需要提供当年寄存人的姓名或逝者姓名和相关信息,以便查找和核实。

  殡仪馆提倡“生态安葬”

  “逝者入土为安,将骨灰葬入草坪或树丛可以真正入土。”兰州市殡仪馆相关工作人员称,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草坪葬、树葬、花葬、壁墓等生态殡葬方式,在市民中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由于兰州的生态环境有限,目前更多推广、更能为市民所接受的还是树葬。“树葬就是把骨灰盒深埋在一棵指定的树木下,在树前立碑,这种殡葬方式不仅环保,还能为逝者家庭减少经济负担,是兰州最早推出的绿色殡葬方式。”

  “去看看树葬公墓的人,就知道现在有多少人认可这种殡葬方式了。”工作人员称,一般的墓地需要3万元左右,但选择树葬方式,只需要花费6000元—8000元,既保护了生态环境,还能节省开支,减轻经济负担,“生态安葬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现在遇到来买墓穴的人,我们都会向他们宣传生态安葬的观念。”

  据了解,兰州市殡仪馆目前在龙凤园、天桥公墓、天桥怡园、松鹤园推行树葬,还在南山故园推行壁葬等生态安葬方式。

  记者 谭安丽 马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