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水·知天下——天水市打造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步伐正在加快
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的天水城区全景图。
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已成功举办25届。
天水城区一隅。
天水夜景图。
伏羲像
麦积山风景区。
牛彦君
天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可追溯到“华夏文明八千年”;文化可延展为“五大文化灿龙城”;地位可重要至“西出长安第一城”,真正可谓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历史文化名城。
若要用一句话来总结,当是契合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主题品牌:“游天水·知天下”。
“游天水·知天下”的谐音是:“由天水·知天下”。把天水地缘位置放到“天下”这个大平台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源于天水历史,属于天水未来的文化产业集群。
这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天水市把旅游业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浓墨重彩、大手笔地描绘旅游业发展路径的巨大决心、清晰思路和强大力度。
转换·定位·延伸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趋势性特征。其中最核心的是“动力转换”问题,传统增长方式已远不能支撑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必须在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上下功夫。
“从全国乃至全球来看,文化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增长势头强劲,随着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文化旅游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期。从全省来看,省委、省政府对文化旅游发展越来越重视,举全省之力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度不断提升,支柱产业的特征日益凸显。从天水市来看,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特色也非常鲜明,发展文化旅游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天水市委书记王锐如是说。
可为、作为的前提,必须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设计。天水市委、市政府的顶层设计,就是:以“游天水·知天下”为主题,主打羲皇故里·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和陇上江南·麦积山5A大景区两大核心文化旅游品牌。
这一定位和设计,在天水是有其支撑条件的。天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陇东南文化历史片区核心城市。独特的历史、人文、民俗、自然等条件构成了天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稳固有力的支撑条件。
天水古称成纪,是中华本源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天水是伏羲、女娲和轩辕黄帝的诞生地,具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建城史,伏羲文化、大地湾遗址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和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天水伏羲庙,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麦积区卦台山相传是人文始祖伏羲演绎八卦、肇启文明的圣地。1988年,天水市政府举办了首届公祭伏羲大典,2005年升格为甘肃省政府主办,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首次实现海峡两岸共祭伏羲,公祭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节会模式,天水市在节庆期间,同时配套办好非遗展览、投资贸易、果品交易、剧目展演、体育赛事等系列活动。
天水市以两大核心文化旅游品牌为出发点,着力发展羲皇故里寻根祭祖游、百里石窟艺术走廊游、丝绸之路名城古韵游、陇上江南生态休闲游、天河沐浴温泉度假游、现代特色农业观光游六大特色旅游,打磨提升“祈福圣地·大福武山”、华夏第一县、轩辕文化旅游节、凤山生态公园、回乡风情园等县域旅游品牌,积极培育体育赛事、养老保健等新型旅游品牌。并积极创办天水冬季冰雪文化旅游节,组织好中国麦积山山地自行车赛。
这一延伸,让天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更丰富了;让世居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地的天水人有了更明确的发展愿景;让天水打造“宜居宜业宜旅”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了。
可以说,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天水市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现实选择,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居民收入的有效渠道。
优势·出路·目标
天水的优势是文化,而文化的出路在旅游。
天水市制定了旅游产业发展“13462”目标体系,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目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努力实现全市旅游产业发展“13462”目标体系,即实现1个目标:把天水建成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3个大景区:麦积山大景区、大地湾大景区、中华始祖文化园大景区;开发40个精品、特色景区;打造60个旅游名镇名村名街,培育20个年产值过千万元以上的文化旅游企业。
到2016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600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7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左右。
到2020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突破6000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38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和26%以上,旅游从业人数突破30万人。
这是一个定性与定量、经济与社会、转型升级与跨越发展相结合的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一个游客进入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消费的不仅仅是个别景点,而是整个地区、整个城市,是现状、历史,是自然、人文,是城市有形的展现、无形的渗透。作为一个旅游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天水坚持统筹推进旅游,景城一体化发展旅游,跳出旅游抓旅游,更加注重了生态、文化、休闲、度假、体验的元素,始终能用现代旅游发展理念引领旅游科学发展。
天水依托“五大历史文化”和历史人物,挖掘整理传说典故、名人古迹、民风民俗和民间技艺,找准契合点,将文化元素融入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推动文化与景区景点深度融合。
大力实施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扶持飞天雕漆、汉唐陶艺、大漠行麻鞋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以“五大文化”、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等为内涵的文化产业基地,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
积极推动文化旅游商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实现旅游商品和文化创意的有效嫁接,提升旅游商品的文化价值,使旅游商品成为增加企业效益、展示宣传天水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
抓好优秀文艺剧目的创作、编排和演出,继续打磨提升《麦积圣歌》《一画开天》《大秦文公》《轩辕大帝》《关山月》《姜维》等精品剧目,推动秦州夹板、武山旋鼓、秦安小曲、张家川花儿等传统民俗剧目在景区、星级宾馆饭店、文化广场演出。
为解决文化产业投融资难的问题,天水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原来的100万元逐年增加到今年的2000万元,采取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引导扶持发展势头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的文化单位及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为拓展融资渠道,市委、市政府着力搭建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通过实施政府引导,投资机构和中介机构等联合推进的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
天水市还把旅游交通建设纳入了市、县区交通运输规划,着力建设以秦州、麦积城区为中心、连接各大主要景区,公路、铁路、航空有效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规划建设市内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线路时,争取最大程度靠近景区并为其预留出口。加快宝鸡—兰州客专和十堰—天水高速公路建设进度,积极争取开工建设天水—平凉高速公路,加快推进陕西陇县—甘谷、静宁—天水、景泰—礼县等高速公路和秦州—三阳川隧道、清水—陇县隧道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积极配合促进天水—平凉铁路、宝鸡—天水—兰州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加快推动天水机场的迁建提升。加强市上与周边市、县旅游交通互联互接,加大景区道路和游步道改造升级力度,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到2020年,实现4A级以上景区与依托城镇之间、景区连接高速公路和铁路、机场及国省干线之间二级以上公路的合理对接和贯通。
旅游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中。天水市将通往A级景区的标志设施纳入交通标志建设范围,科学设立主干道至旅游景区的旅游交通标识,完善道路指引、旅游符号等标志设置,提高旅游交通标识标牌标志的统一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市、县区及A级景区要建立交通集散体系,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客运专线或游客中转站,加强火车站与城市、景区间的公路建设,开通旅游交通班线。培育天水机场航线,加密天水至西安航班,采取“一票到底、代码共享”方式,开通天水中转西安快速到达上海、深圳等国内主要旅游城市的航线航班,支持发展旅游包机业务。积极争取开通天水至兰州、西安的旅游专列。
项目·品牌·提升
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天水市文化旅游业发展逐步升温,品牌效应得到有效发挥,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资源优势正在向经济优势转化。
可以说,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天水市奏响了波澜壮阔的文化交响乐,书写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答卷。
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百里石窟艺术长廊、中华始祖文化园、麦积山文化旅游区、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长廊、三园区”建设顺利推进,累计完成投入17亿元。秦风民俗园、黄河雕漆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天水商贸城、大像山文化主题公园、大地湾文化印象酒店等项目有序实施,麦积山温泉度假酒店、青鹃山滑雪场、麦积山滑雪场等项目相继建成运营。论证储备的54个总投资为239.7亿元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正在加快实施。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全面启动了《麦积山大景区建设规划》《天水市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纲要》《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和《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天水片区规划》等编制工作。秦安凤山、张家川回乡风情园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武山木梯寺、卧牛山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天水机场新开通天水至重庆、天水至天津大连航班。
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取得新成效。麦积山石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伏羲庙、胡氏民居、纪信祠、玉泉观等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顺利实施。王洼、马家塬、毛家坪等大遗址抢救性挖掘保护及考古工作取得突破。天水丝毯、张川花儿等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秦文公》《轩辕大帝》分别荣获第七届秦腔艺术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和“优秀剧目特别奖”。
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得到新提升。成功举办了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节,并荣获“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奖。公祭伏羲大典首次实现海峡两岸共祭,已成为全省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旅游品牌之一。承办了第13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天水赛段比赛、武山水帘洞拉梢寺祈福旅游节等节庆赛事活动。又相继打造了全国龙舟大赛天水赛区、全国山地自行车天水锦标赛、全国环麦积山自行车邀请赛等一系列体育赛事。
“强化名城意识,打造文化旅游高地”的状态,天水一直保持着。
2010—2014年,天水市旅游发展年均保持在28%以上的增幅,实现了与全省同步发展,进入了提速发展的“快车道”,全市旅游产业规模壮大、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全市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8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3个,星级饭店、旅行社、农家乐、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等产业队伍不断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显著提升,在全省大盘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天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维俊说:“我们要按照省上‘1313’工程和我市‘136’工程总体部署,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宜居宜业宜游历史文化名城为统揽,积极推进中华始祖文化园、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麦积山文化旅游大景区‘三大园区’建设,认真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文化服务基础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提升‘六大工程’,确保天水市在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有新作为、有大作为,取得新的成果、新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