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花钱解决百姓健康大问题——甘肃中医药发展样本剖析
这里是中医药发源地之一,诞生了数千年前“味百药而制九针”的伏羲、《黄帝内经》里黄帝请教的岐伯、著《针灸甲乙经》的针灸鼻祖皇甫谧,出土了武威医简、敦煌医书等古代医学文献。 这里也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盛产党参、当归、黄芪等。
甘肃,一个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农村人口多、自然条件差的西部“穷省”,主动将省情、文化历史与特色产业结合起来,“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走出了一条有中医药特色的医改之路。
新华社记者通过调研发现,部分“甘肃经验”具有可复制性,值得借鉴和推广。
中西医在综合性医院“各显神通”
“甘肃省80%以上的门诊病人、85%以上的住院病人在综合性医院。综合性医院作为省级医院的主体,其发展方向决定了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走向。”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刘维忠说,综合性医院坚持中西医并重,有利于实现群众就医费用基本稳定、自费比例下降、服务质量提高以及医疗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此,甘肃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建立西医科室邀请中医查房、会诊制度;建立重症监护室中西医联合开展抢救及中医值急诊夜班制度;把中医院和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的床位补助标准提高到西医床位补助标准的1.5倍;城镇基本医保和新农合中中医药住院起付线降低30%,报销比例提高20%;提高部分中医服务价格和中医挂号费用等。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该院院长米登海坦言,过去这里医疗力量薄弱,病人流失严重,收不抵支,2010年开始走中西医并重的路子后生机勃发。
“我们明确医院每个科室都要有一名西医主任、一名中医主任。病人入院后,西医要与中医联合查房、共同会诊。”米登海说,不让中医参与会诊的西医科主任将会被问责。
事实上,排斥中医的西医不在少数。马云涛是甘肃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科主任,纯西医出身的他坦言:“最初我对中医不理解、不接受,看到中医的疗效后逐渐改变了态度。”
他们科曾收治过一位老太太,入院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通过西医灌肠并未缓解,需要开刀,但风险达九成。他们请中医会诊后,采用中药通灌和灌肠等方式,使病人5天就完全缓解,避免了手术。
马云涛表示,这正符合西医外科的理念: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能输液不手术。他认为,中西医结合确实能降低临床医疗费用,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压力,提升其满意度。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院长米登海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2009年该院中医诊疗参与率为9.2% ,中医药收入仅为5.5%;现在中医诊疗参与率达到88.3%,中医药收入上升到26.5%,是省内综合医院里中医药收入占比最高的。几年下来,该院业务总收入增长了3倍。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是“香饽饽”
记者近日在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中心医院看到,前来拔罐、贴敷、针灸的病人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