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大熊猫“邻居”成为国宝“卫士”——甘肃白水江保护区探秘野生大熊猫
新华社兰州12月1日电题:让更多大熊猫“邻居”成为国宝“卫士”——甘肃白水江保护区探秘野生大熊猫
新华社记者张钦、范培珅、马莎
记者最近在生活着110多只野生大熊猫的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荒”5天4夜,切身体会到没有大熊猫“邻居”的帮助,在雪山密林中会寸步难行。处理好与“邻居”的关系,野生大熊猫才会更加充分地享受栖息安宁。
大熊猫“邻居”是指那些与大熊猫等珍稀濒危动物生活在同一个家园中的林缘区群众。记者这次随同保护区工作人员到林中“走线”,其中有6位村护林员担任向导,他们都来自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古道坪村。
56岁的王保佑曾任古道坪村党支部副书记,30多年前竹子大面积开花,他就参与到抢救病饿大熊猫的工作中,将10多只病饿野生大熊猫抬出深山、悉心呵护。这几年,他被聘为保护区的不脱产护林员,常年为保护区野外监测做向导和助理。这次进林的保护区工作人员几乎都是“90后”,王保佑则是一行12人中的“活地图”。他能在看起来根本没有路的地方准确找到路,熟悉许多飞禽走兽的生活习性。令他自豪的是,保护区在这一带布放红外相机的位置,都是他和大家反复琢磨的结果,几乎每台相机每次都能拍到野生大熊猫。
据白水江保护区大熊猫管护办公室介绍,在面积达18万公顷的保护区内,生活着50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和4万多名林缘区群众。野生动物栖息的家园,不仅包括大片的原始森林,也有村民的集体公益林。人与“国宝”和睦相处,互相“尊重”是大前提。
从村民那里得知,古道坪村祖祖辈辈进山挖药、放牧、打猎,家里的燃料主要是木柴。不过,近些年来,情况发生变化,人为扰林明显减少。一方面,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村里绝大多数年轻人常年外出务工。另一方面,国家生态补偿政策越来越完善。以燃料为例,液化气的推广极大压缩了木柴的使用空间。此外,保护区内的集体公益林没有承包到户,而是实行村民统一管护,国家给予奖补。在村口,记者看到了“人人都是护林员”的墙体标语。
王保佑粗略算了笔账,全村每人每年可以拿到1200多元的集体公益林管护费,对林缘区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除此之外,每年保护区工作人员开展野外监测或调查,都要聘请村护林员做向导、助理,额外又有一笔数额不等的补助。这样,村里靠山“吃”山的方式正在改变,大家成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受益者。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同样也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大熊猫曾经在我国广泛分布,但由于历史上人为活动加剧和特大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导致其栖息地明显碎片化。据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全国野生大熊猫共1864只,其中有22个熊猫个体数量小于30只的种群仍然有灭绝风险。
今年初以来,国家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动大熊猫栖息地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促进栖息地间融合。做好这项工作,很大程度上需要做好利益重组和平衡。在实现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稳定繁衍生息的同时,也让林缘区群众能够早日脱贫致富。
这其中的利益平衡点,让更多大熊猫“邻居”成为护山守绿的绿色工人和大熊猫“卫士”。通过建立林缘区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利益协调机制,在有序疏解群众、严控村庄发展和人为进林扰动的同时,合理设定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优先吸纳核心保护区和生态修复区具备劳动力的居民就业。(完)
( 编辑:常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