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要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

18.01.2016  12:18

 

    为促进甘肃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服务,我省出台《甘肃省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学费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代偿办法》。《办法》规定,从2016年起,高校毕业生自愿到甘肃省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连续服务满3年以上,其学费及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按本专科生每生每学年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不超过12000元给予代偿。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特别是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创新高,就业压力也与日俱增。有数据显示,2014年,甘肃普通高校(含研究生培养单位)总计毕业生人数12.68万人,截至2014年8月31日,就业总人数68997人,初次平均就业率54.41%,而2015年,我省大学毕业生初次平均就业率目标也仅为力争达到60%。不到60%的初次平均就业率已经与莘莘学子的就业愿景产生了巨大落差,如何就业?往哪个方向就业?就成为现在大学生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因为人数和岗位的差距,另一方面还表现出毕业生与就业去向之间的主观性矛盾。有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希望能留在大城市工作。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想去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就业,而不愿到基层、到艰苦边远地区,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毕竟大城市、发达地区能够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而基层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相对差,对大学生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所以很多人宁愿在大城市“打零工”,也不愿到基层就业。

    但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空前的就业压力,改变观念,重新规划自己的就业路径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更具现实意义。艰苦边远地区虽然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但却为当代大学生建功立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更是大学生增阅历、长才干的沃土。这些地区更是迫切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去服务、建设和发展。

    当然,要让大学毕业生把“服务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与“留北上广深”作为同等序列的选项来考虑,一方面,需要这些大学毕业生进行深度的职业生涯规划,坚定在基层生根发展、开创事业的信心;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大学生为什么来、能干什么、未来发展等问题,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鼓励他们投身基层建功立业。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艰苦地区就业。而我省作为欠发达地区更加大力度出台了不少鼓励措施。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好“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进村(社区)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这次又出台大力度的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对有志于服务基层,服务边远地区的毕业生而言,减轻了压力,拓宽了渠道,不失为一条有志之选。

    就业、创业,关键看是否能干一番事业,在哪里无关紧要,我们的父辈不都是怀揣理想信念,把当年的艰苦边远地区建设成为了如今繁荣繁华的大都市。因此,大学生去艰苦边远地区,绝不是无奈的去处。因此,即使在边远艰苦之地,只要坚定自己的理想,踏踏实实努力做事,就仍然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