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花花变身金蛋蛋小山村做出大产业---油用牡丹铺就新昌村致富路
根可入药、籽可榨油、花可制茶,油用牡丹可谓“浑身是宝”。2015年,在我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甘肃中川牡丹产业有限公司的投资带动下,新区秦川镇新昌村大面积种植油用牡丹。三年时间过去了,如今2000余亩标准化油用牡丹育苗基地成了新昌村产业致富的最大保障。油用牡丹一次栽植多年受益,产量越来越大,收入逐年递增,新昌村探索出了一条村民增收、企业盈利的产业脱贫新路子。
如何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一直是新昌村村主任杜志杰的心病。在全村大面积种植油用牡丹之前,老杜和村上的老党员们也没少想办法,可最后增收效果并不好。“我们村人均耕地面积少,大多是旱地,靠种植普通农作物,别说致富,部分村民连解决温饱也是个问题。”杜志杰说,苛刻的自然条件一直是限制村民们增收的拦路虎。
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兴木本油料作物,具备突出的“三高一低”特点,即高产出、高含油率、高品质、低成本,其耐寒耐旱耐贫瘠的特性,极其适合新区各项自然条件,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中川牡丹园的技术员告诉记者,油用牡丹种植到第三年才进入收获期,第四年为收益期。也就是说,前三年,种植户和种植基地处于“只投入无产出”的状态,这也是油用牡丹种植推广的一个难题。从2015年起,甘肃中川牡丹产业有限公司选定了新昌村大规模推广油用牡丹种植,采取的是“公司+农户”形式。技术老师组织了多场培训会,村民们实实在在看到了牡丹油产品后才慢慢打消了顾虑。
在地头,牡丹种植大户杨彭忠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中川牡丹园公司给我们每亩地3100元土地流转承包费和劳务费,种地的农资、种子、技术都由公司送到地头,牡丹收获了车直接开到村里拉走,不愁卖,种子也是公司给的,我家的35亩地每年保底收入就有将近11万,这是种多少粮食都赚不来的。”
种植大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带动了村上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务工。每年八九月牡丹采摘季节,村上组织贫困户和建档立卡户成立劳务合作社,帮村上的种植大户摘牡丹,在家门口就能赚到每天100元的劳务费,一个收获期能有近6000元收入。
截至2017年底,中川牡丹园公司总计两个生产年向新昌村油用牡丹种植户发放310余万元,可以说,一朵牡丹让全村打了一场脱贫翻身仗。
土花花变身金蛋蛋
近日,记者来到中川牡丹产业有限公司,探访了“牡丹系列”产品是如何诞生的。
在生产车间内,一台牡丹籽榨油“神器”正在工作,出油口处不时有金黄色的牡丹籽油流出。
“这是牡丹籽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设备。”车间负责人介绍,这种压榨方法非常先进——经过压缩和降温手段,使二氧化碳处于液态和固态之间,这种状态下的二氧化碳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可将前期已去皮、粉碎的牡丹籽中的籽油融入其中。随后,通过改变气压和温度,二氧化碳会重新“回归”气态,只留下牡丹籽油,整个过程不会改变牡丹籽油的成分。
在另外一个车间内,一台貌似“磨面机”的机器也在忙碌着。只见工作人员将粉碎后的牡丹籽放入机器入口,另一端,细腻如面粉的“牡丹粉”便缓缓流出,细细闻嗅,还有些许牡丹芬芳。“牡丹粉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它们可作为‘添加剂’,做成点心、面粉配料等。”
记者了解到,中川牡丹产业有限公司已开发出牡丹饮品、化妆品、精油、食用油、食品、保健品6大类200多种产品,牡丹产业从业人员约2万人,牡丹产业产值近3亿元。
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中川牡丹名片
“根据现在的情况,预计3至5年后牡丹深加工产品的原材料供应量会有质的改善,到那个时候,牡丹产品也有望走进更多的家庭,不过,因为牡丹籽油本身的价值较高,其价格定位应该还会是比较高端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从2017年下半年起,甘肃中川牡丹产业有限公司还确立了以园林苗木、生态旅游、深加工产品为一体的三大支柱产业,并发展成为集生产、科研、产品销售、园林建设、海外出口及观赏旅游为核心业务的大型综合产业链。全产业链全环节都与扶贫攻坚紧密结合,做到带动致富一批农户,传播推广最新技术,形成稳定增收渠道,在新区各项支持政策的带动下,把企业发展与村民增收牢牢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