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包工头”返乡扎根深山林区当“猪倌”

30.05.2017  19:50

  中新网甘肃清水5月30日电 (记者 冯志军)从整日灯红酒绿的“包工头”生活,到漫山遍野追着野猪跑的“猪倌”,35岁的田永红在城市漂泊十多年后,最终脱下笔挺的西装,告别年少时朝思暮想的“城市梦”,回到他熟悉又陌生的白河村。

  5月下旬,位于甘肃天水市清水县山门镇深山林区的白河村姹紫嫣红,连绵起伏的陡峭山峰间一条潺潺小溪,将稀疏分散的农家串联起来,三五成群的牛羊在密布的林间的若隐若现。田永红领着一只名为“旺财”的小狗,在长满青草的沟边守着几十只正在觅食的二代野猪(家猪和野猪的育种)。

  去年,返乡归来的田永红在自家几十年的破旧土坯房旁,花了14万元建了四五间砖混新房。他说,这些年在城里有过辉煌,也有过落魄,但一直迟迟没有在村里修新房,是打算带着一家人脱离“一穷二白”的乡村,但转了一大圈才发现“城市梦”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和轻松。

  2000年初,20岁出头的田永红和很多大山深处的年轻人一样,怀揣着留在城市的梦想,先后辗转甘肃、内蒙古、湖南、陕西等省区的多个城市,从泥瓦匠起步,一步步晋升到“包工头”,从几万元到700余万元的工程,让他的“城市梦”日益清晰,但工程事故等意外事件也接踵而至。

  “挣得多,意外事故不断,花得更多。”回顾十几年来的城市生活,坐在农家院落里用火盆熬着罐罐茶的田永红脸上没有丝毫的留恋,就像是在谈论自己前夜做的一个梦。他说,回想起十几年来,也曾轰轰烈烈,想过有房有车的安逸生活,但更适合自己的还是此前想方设法“逃离”的家乡。

  近年来,白河村通了自来水,崎岖颠簸的山路也被拓宽硬化,出行不再“看天”的山里村民,到镇子上用半个小时就能走完此前“一天的路”。村里的巨变让田永红唏嘘不已,“我离开的时候,村里还是挑水吃、下雨出行受阻、没有电话信号的贫困状态,现在已经是天壤之别”。

  这些天,田永红正忙着四处联系协调建设一家现代化的野猪圈舍,依托去年成立的“清水县宏旺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计划投资十余万元,在目前70余头野猪的基础上,达到2000头野猪的养殖规模。

  养野猪的想法源于四五年前,经过东奔西走的市场考察,最终坚定了田永红回乡的决心。他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二代野猪在国内城市里备受青睐,土地稀缺的白河村发展其他规模化的产业没有条件,但草木浓郁的环境正好是放养野猪的“沃土”,最重要的是路修通了,不再为销路发愁。

  “经过前期驯养,野猪成天在山林里转悠,天黑前自己回圈,只需要晚上喂一顿,这大大节省了饲养成本。”田永红分析称,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放养出来的野猪肉质细腻,加之野猪繁殖能力很强,只要人勤快点,一年下来的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去年10月开始野猪放养的田永红,目前尚未尝到养殖产业带来的“甜头”,但对未来信心满满。他说,自己发家致富不是最终的目标,他想引领全村的村民都脱贫致富,“小时候家里穷,每年四五十元的‘农业税’都要靠借,农村生活就是这样,那时每个孩子都吃‘百家饭’长大,现在也要同甘共苦”。

  “城市梦”破碎的田永红虽然不再怀念城市里的灯红酒绿,打算在深山林区扎根的他还是想着把老婆孩子“送出去”。他的妻子正在县城里“陪读”上学的孩子,他打算今年底养殖业见到效益后就在城里买套房子,既方便孩子今后生活学习,也方便自己去城里洽谈生意。

  “无论以后发展的怎样,我都要留在这里。”在“见过世面”的田永红眼里,城市生活不过如此,他希望自己的野猪养殖形成规模后,再养点土鸡和羊,种点一家人吃的粮食和蔬菜。眼下,他种植的白菜、土豆、辣椒、西红柿、茄子等蔬菜逐渐走上家里的餐桌。(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