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年代,我就是首长的耳目”

22.01.2015  04:14

抗战老兵王克明

▲1946年,王克明在晋绥军区

▲1954年,王克明在南京军委机要干校

翻阅老照片

    兰州晚报讯(记者仇彬实习生赵中伟张建梅文/图)随着本报“追忆铁血岁月关爱抗战老兵”大型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抗战老兵被找到,越来越多的故事被发掘。近日,本报记者来到了抗战老兵王克明的家中,战争年代,王克明是一名电台机要员,他说:“能活下来,真是万幸啊!跟我一起当兵的好些人,都死在战场上了。

    王克明,1928年出生,陕西省河曲县人。参军后在晋绥军区司令部任机要员,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老人的记忆力令人惊叹,回忆起每个人名甚至当年的职务、每个地名他都说得很清楚。老人还背诵了一段明码:3、7、6、9是‘王’字。“明码是我们机要员都要背下来的,所以很多明码现在还记得。”他解释道。

    王克明老人清楚地记得,当年自己的父亲死得早,自己又是家里的老小,3个姐姐都出嫁了。在河曲县老家,老人为了生活便到了当时的学校里当校工,一边在学校干活,一边还能旁听上课。“河曲县靠近黄河这边,当年日本人在我们这边没有据点,只要聚集上三五千精英部队了,就来扫荡一次。”老人回忆说,“记得有一次日本人来扫荡,村里的人都跑光了,就剩了几个人。我在家里躲着,七八个日本人就冲了进来,到处乱翻,家里实在没什么东西了,剩了一筐鸡蛋就这么被抢走了。

    17岁那年,王克明从学校毕业了,听说随营学校在招生,王克明第一个报了名。在随营学校学习了两个月的刺杀,王克明被分配到了山西省神五支队,就是后来的独立一团。分配到部队,王克明在政治部工作,主要是油印当时晋绥军区的“生活小报”。18岁时,部队的干事党海明介绍王克明入了党,并告诉他一个消息,“晋绥军区正在招机要员。”第二天,王克明便向所在部队打了报告,带上干粮,用了6个小时跑了80里路,到了五寨县,参加了晋绥军区机要培训队,从此,王克明老人当上了随军机要员。

    亲眼目睹日军扫荡第一个报名参军没工夫睡觉就在马背上休息

    说起自己的抗日故事,王克明同样是记忆犹新。自从入伍当了机要员,先是在当时晋绥军区司令部所在地五寨,集中学习了两个月,“就这两个月时间,我全都学会了。”老人说起来很自豪,“我的任务是接触机密文件,翻译数字代码,这是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也是掌握部队机密信息的岗位。

    “记得当年我在晋绥军区六分区司令部任机要员,当时的司令员叫孙超群。在那个年代,我就是首长的耳目。”接着,王克明老人讲到了一些惊险的经历。

    那是一次战事,王克明跟随部队刚刚进入一个村子休息,没想到村里有人给敌人通风报信,得知敌人出动后,部队连忙深夜转移。这下可忙坏了王克明,本来白天行军就没有休息,这下转移连晚饭都没吃上。当时的参谋长看在眼里,对王克明说:“小鬼,你骑我的马。”随后,王克明就被绑在马背上休息,跟随部队转移。

    即使年岁已大,王克明依旧身体健朗,落座时腰杆挺得笔直。老人的儿子王建武说:“父亲这些故事啊,我从十几岁就一直听,听到现在了。

    现在王克明的生活已经是儿孙绕膝,每天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可喜欢看《兰州晚报》了!你们刊登的关于抗战老兵文章,我每次看都会想起当年。

    除了读书看报,他还是个“电视剧迷”。其子王建武说:“我父亲平时就爱看看抗战的电视连续剧,最近就看中央台的《锋刃》,里面有些镜头是机要员的,他还会跟我们讲是怎么回事儿呢。”。

    在老兵王克明看来,战争同样是文化的侵略,“年轻人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提高自己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

    “可喜欢看《兰州晚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