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在访英中高度评价乔治•何克

22.10.2015  17:07

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的欢迎晚宴上的祝酒辞中,提到了二战期间中英两国人民相互支持、休戚与共的两个动人故事,其中之一就是英国人乔治·何克积极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故事。习主席还动情地说:“中英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的情谊永不褪色,成为两国关系的宝贵财富。

习主席说的这个何克就是乔治·何克(1915-1945),英国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乔治·何克,1915年生于英国的哈本登,出生在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幼时曾在瑞士上学,1937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

1938年夏,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在汉口,把何克介绍给了新西兰人路易·艾黎。艾黎告诉何克,自己正在搞“工合”运动(即“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为支持中国抗战而供应军需民用品。与艾黎会面后,他以美国合众社自由撰稿记者身份,经美国友人史沫特莱介绍,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安排下,去延安晋察冀边区采访,会见了朱德和聂荣臻同志,深受中国革命精神鼓舞,著有《我看到了新中国》一书,热情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情况。与八路军高级将领的交流,使何克对中国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对抗日和中国的前途产生了信心。

工合”组织的西北总部设在陕西宝鸡。1940年初,何克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英文秘书,并被艾黎选中成为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艾黎和何克开始了艰苦的办学历程,学校创办和发展了机器社、制革社、面粉社、耐火砖社等23个合作社,培养了一批既懂文化,又掌握纺织、机械、化工、会计等专业知识的学生。

由于艾黎被国民党定为亲共危险分子,“工合”西北办事处的 36名干部陆续遭到逮捕。艾黎伤心地说,“不可能再在秦岭的双石铺工作下去了”,经过对时局的分析,艾黎和何克决定继续办学,开始筹划学校搬迁,离开国民党势力统治下的宝鸡。

1943年夏,学校决定西迁甘肃山丹县,何克制订搬迁计划。得到搬迁通知后,何克用自己设计制作的八辆胶轮大车,两辆旧卡车,满载学校的所有机械设备、生活用具和师生行李,启程向山丹搬迁。1944年秋,何克率领的搬迁队伍翻山越岭,冒着几十年少有的严寒,取道徽县、天水、兰州,沿着丝绸古道,历时两个月,跋涉1000多公里,安全抵达山丹。根据这段历史改编的电影《黄石的孩子》,2008年4月3日在全国公映。

学校迁往了甘肃山丹后,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组建学校,悬挂“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的校牌,开始艰苦的办学历程。1942年——1945年1月,乔治·何克任教务主任、代校长。学校专业基础课大部分聘用外籍教师,有来自美国、英国等8个国家的20多位外籍教师,同时还聘请企业退休技术工人在校办工厂作指导,教授实用性技术,为当时国内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材。

1949年学校接受军事管制。1950年由甘肃省合作局管理。1951年,移交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由西北石油管理局领导,更名为山丹培黎工业学校。1953年,划归西北石油钻探局领导,9月,石油钻探局决定,将学校迁往兰州市安宁区十里店邱家湾(原西北石油管理局运销公司),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整体搬迁到兰州,改称培黎石油技工学校。1955年,学校直属石油部,更名为石油工业部兰州石油工人技术学校。1958年,学校下放甘肃省人民委员会管理。1964年,复归石油工业部领导。1979年,学校体制改为省、部双重领导,以部为主。1985年,改办石油中专,由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领导,定名为培黎石油学校。2001年7月划转甘肃省教育厅管理,2003年12月整体并入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兰州城市学院。

1945年7月22日,在山丹,何克因患破伤风不治而殁,何克去世时,距日本投降只差23天,时年刚刚三十岁。在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了一行大字:“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

何克去世后,全校师生为失去了一位亲爱的战友和师长悲痛万分。为表示对乔治·何克的热爱和忠诚,孩子们把写有自己姓名的校旗放入棺木,并围着南湖边的坟墓,唱起了乔治·何克生前谱写的校歌,行深深的三鞠躬礼,表达对这位外籍老师的敬仰和哀思。

路易·艾黎亲手为乔治·何克竖起了墓碑,碑文选自英国诗人的一首诗:

彩色绚丽的生命啊!

光辉而又温暖,

为了它,人们一直奋发向前!

他已逝世了,

从此不再奋战,在战斗中,

逝者的生命,

却更辉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