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拥抱壮美山川璀璨文明

08.07.2022  09:51

  

  

  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美景如画。酒泉市委宣传部供图

  

  经典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剧照。刘海栋摄/光明图片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群众载歌载舞庆丰收。王将摄/光明图片

  

  游客在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内参观游览。王将摄/光明图片

   绵延的黄土高原,广袤的草原,茫茫的戈壁,洁白的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面,整个地理形势宛如一柄玉如意。”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赞叹陇原大地。

   无论是苍凉肃穆的玉门关、神秘古老的敦煌壁画,还是悠扬清脆的大漠驼铃、色彩斑斓的丹霞奇观,甘肃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成了无数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甘肃绿色崛起十大生态产业的首位产业来培育,通过深入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当前,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旅游业逐渐恢复,文旅深度融合,品牌效应凸显,新消费业态涌现,甘肃省文化旅游业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天生丽质成就特色名片

  雄浑壮丽的大漠戈壁、绚丽多彩的丹霞地貌、气势磅礴的“魔鬼城”……河西走廊上,独特的地貌奇观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成为甘肃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

  近期,随着跨省旅游市场有序开放,张掖七彩丹霞景区的游客量明显增长。“我们正好赶上了七彩丹霞的日落,没想到山峦可以有如此绚丽的色彩,不愧为‘大自然的颜料盘’。”来自陕西的游客葛女士感慨。这几天,她正在和朋友自驾游览青甘大环线,下一站还将前往酒泉金塔胡杨林、嘉峪关和瓜州县。

  疫情之下,房车自驾和露营旅游快速兴起,幅员辽阔、风光壮丽的西北地区成为旅游“热门”之选。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马牧青认为,随着抗击疫情取得成效,西北地区的旅游很可能率先恢复,“甘肃拥有大美风光,现在越来越多游客热衷于追求自然和旷野,甘肃将迎来旅游升温新机遇”。

  除了利用好天然的资源禀赋,多业态经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是打造旅游品牌效应的关键。在这方面,张掖积累了不少经验。

  “品质旅游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发展导向。”张掖丹霞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永刚说,随着观光型旅游转向体验型旅游,未来他们将向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方向升级,“近年来,我们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延展夜间产业链,填补了张掖主题夜游空白,通过提升服务品质,让游客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

  在张掖,特色品牌聚集效应正在凸显——地质主题研学等新业态丰富了文化内涵;直升机、热气球、动力伞等低空观光游览项目成为张掖丹霞的另一张“名片”;驼队观光、彩虹战车、卡丁车体验、徒步拓展等项目构建了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此外,张掖市还建设了一批水上乐园、主题文化公园、户外露营地、特色村寨、餐饮购物街区等,成为融草原文化、民俗民族文化、彩色丘陵、丹霞地貌等于一体的“张掖丹霞旅游大廊道”。10年间,张掖七彩丹霞景区年接待游客量从10万人次逐年上升到260万人次。

  “这些精品项目丰富了景区内涵,形成了‘旅游+’的多元业态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了独有的文化旅游IP,让张掖的文旅品牌价值不断扩大。”何永刚说。

   文旅融合唱响丝路长歌

  羌笛一曲丝绸路,胡马千年五彩弦。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甘肃省内蜿蜒1600多公里,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也成为游客们心向往之的文化旅游胜地。

  盛夏时节,一批批研学游团队来到大漠敦煌,学习敦煌文化艺术,感受古老丝路悠久历史文化的熏陶。

  来自厦门的研学团带队老师王锦雪说:“我们带着学生们在莫高窟观摩古老壁画,在阳关感受边塞诗情,在敦煌博物馆学习知识。这些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在这里能切身体验到不同的人文环境,感受到大西北的历史文脉和风土人情。

  在阳关景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阳关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在这里可以学习汉代礼仪,可以在阳关都尉府办理通关文牒、验牒过关,徒步古阳关遗址区,参与体验射箭、钻木取火、修筑长城、烽火传递、陶器钻孔、摹制拓片等特色研学项目,在真实接触体验中接受长城文化熏陶。

  研学旅游这样的旅游新业态,在甘肃已经开枝散叶。近年来,甘肃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在传统观光旅游的基础上,以研学旅游、文化演艺、文化创意为代表的综合文化旅游业态迅速增长。

  “博物馆热”的兴起让敦煌飞扬旅行社负责人荣志国开始考虑推出深度游“定制版”产品。“我们发现,走马观花的游览、简单的讲解已不能满足游客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究文物背后的深层历史文化。我们经过精心打磨,推出了3小时‘定制版’深度讲解服务,得到了不少好评。”荣志国说。

  6月10日,与观众阔别了232天的《又见敦煌》室内情景体验剧正式复演,再次成为各地游客的“打卡”选项。游客在观看完演出后纷纷表示,行走中的观演形式非常震撼,情景交融,能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敦煌历史。

  沉浸式旅游演艺融合历史故事、民俗文化,是文旅融合的重要结合点和产业增长点,白天游览、夜晚观演的模式已经成为很多游客心中的“标配”。近年来,甘肃省持续发展旅游演艺项目,《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又见敦煌》《相约敦煌》等一批作品成为经典之作,为观众呈现千年丝路的动人历史乐章。

   乡村旅游助力脱贫致富

  除了苍凉肃穆的荒漠戈壁、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甘肃同样拥有生态优美的休闲度假之所。

  走进陇南市康县长坝镇花桥村,小桥流水、白墙青瓦映入眼帘,错落有致的民居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组成一幅可人的乡村画卷。

  村民杨永强正在他的农家客栈里忙碌。“近年来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让村子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来村里旅游度假的人多了起来,现在我们一年的收入很可观。”杨永强说。

  康县已成为甘肃乡村旅游发展的范例。由于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康县气候宜人、植被茂密,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古时西北茶马古道的重要支线,这里还有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遗产。康县通过打造全域旅游大景区,将红色文化、茶马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非遗节庆、民俗饮食、休闲采摘、康养旅游、田园观光等,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度假休闲。

  “近几年,我们推出了康中田园观光游、康北历史文化游、康南生态风情游三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美丽乡村串点成线,打造了生态农庄体验、特色农业观光、景区休闲养生等多个乡村旅游品牌。”康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沈小煊告诉记者。

  “乡村旅游是引领文旅复苏的‘排头兵’,是助推文旅产业发展的主阵地。”甘肃省文旅厅厅长陈卫中表示,乡村旅游释放了生态红利,也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当前,一大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已成为“热门”打卡地。

  陈卫中介绍,甘肃省近期推出的“陇上乡遇”品牌,整合了民俗、非遗、美食等夏季乡村旅游中具有特色优势的资源和产品,策划观光游、生态游、文化游等15条乡村旅游夏季精品线路,促进了文旅消费的稳步回升。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路上,文化旅游业也是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2019年12月,甘肃开通的“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将分布在“三区三州”铁路沿线的丰富旅游资源串联在一起,既给游客带来更快捷舒适的旅游体验,又推动了“三区三州”旅游扶贫向纵深发展。

  “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大环线沿线的临夏、甘南等地都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首位产业。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甘肃撕掉了贫困的标签,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一派新面貌,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他们同样发展的是文化旅游产业。”陈卫中指出。

  新华指数大数据监测结果显示,2021年甘肃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达1.31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90.33亿元,分别恢复至疫情前的103.20%和114.80%,显著高于国内旅游的整体恢复比例,甘肃省乡村旅游已然进入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引领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光明日报记者鲁元珍宋喜群)

稿源:光明日报   编辑:刘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