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热背后的冷思考
原标题:国考热背后的冷思考
记者杨增梅 周昕媛
在经济下行、就业形势紧张、工作压力增大的今天,公务员,历来以其职业的稳定性,成为众多青年学子眼中的“香饽饽”。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最终通过审核148.63万人,较2016年增加9.17万人。国考报名在连续两年“降温”后再度“升温”。从“最热岗位”的“万里挑一”到“最冷职位”的“零报考”,国考“冷热不均”的症结何在?
对热力四射的国考,又该如何认知?记者进行了走访。
看国考再“回温”
“铁饭碗”光环的吸引,使今年公务员国考岗位报名人数再创新高。相关数据显示,本次国考最热岗位竞争比高达9837:1,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至此,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就业之战”正式拉开序幕。
记者在省图书馆看到郑锴奇时,他正忙着最后的复习冲刺。毕业于兰州大学2015届会计专业的郑锴奇报考了甘肃省国税局的一个岗位,“公务员收入稳定,职业声誉高,有固定编制,自然是就业首选。”郑锴奇告诉记者,公务员一直都是他的理想职业。
他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随便找个工作并不难,真正困难的是高质量就业。
记者走访发现,像郑锴奇一样备战2017年国考的人并不少,他们报考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希望能有一份旱涝保收的“稳定”职业。
城关区某考前冲刺培训班老师马明表示,随着高校招生比例的不断扩大,许多大学生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问题。当面对“难就业”的窘境时,考公务员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相比“万里挑一”的热门职位,“零报考”的冷门职位显得有些鹤立鸡群。
截至此次报名结束前半小时,仍有223个职位无人过问。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以来,无人报考职位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冷门’职位,除少部分是因专业性较强、门槛较高,考生难以企及外,其余大都因工作地点处在偏远不发达地区而无人问津。”马明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盲目追求高起点,是造成冷门愈冷的主要原因。
思国考偏执之路
记者调查发现,国考热度持续升温,折射出年轻人对自己就业前景的担忧。他们偏执地认为国考是解决就业的最大依仗,孰不知,这种偏执让国考与自身的就业规划渐行渐远。
“国家设立公务员招考机制,一是挑选人才为民所用,二是部分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本意是好的,可国考热度持续升温的结果却适得其反。”社会热点观察员洪维告诉记者,如果大家都只想着报考公务员,原本配置人力资源的工具就会变成制约资源流动的阻障。“诺斯悖论”很好地阐述了这一点,每年有百万人参加国考,能成为公务员的仅2万余人,仍有百万人将重新回到找工作的起点,可能在此过程中,有很多机会被错过。
记者走访发现,行业发展不均衡,就业形势不乐观,是人们渐渐走上国考偏执之路的诱因。公务员社会地位高、工作稳定待遇好,是社会的普遍认知,年轻人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态度,决定着他们的工作选择。
“现在找个工作都需要从最底层干起,自身发展要业绩支撑,如果你的业绩一般,时间长了还会有被‘炒’的风险。公务员则不同,只要你在工作中不出错,饭碗是肯定能够保住的,还会有晋升的可能,即使‘带不了长’,也不会有太多顾虑,毕竟体制内还讲究资历。”曾在私企工作过的石强告诉记者,他参加国考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
除此之外,受制传统思想禁锢,“官本位”价值观正成为“国考热”偏执的推手。
“中国人讲究‘学而优则仕’,公务员不仅是一个职业,还是一种象征,是‘官’与‘民’的差别。”某公务员培训班负责人表示,父母固化的传统观念对子女的职业选择影响很大。
“考公务员完全是因为父母的期望。”在省政府某部门工作的80后刘彬告诉记者,在父母眼中,跨进政府大门,其身份就是“官”了。事实上,身边很多同事的境遇大都相似。
刘彬直言,公务员就是普通工作,与其他工作没什么区别。可父母却认为,工作就是要按时按点上下班,只有端上“铁饭碗”,才能够在一个岗位上干到退休。
解国考困境难题
国考如风向标般,述说着人们对就业形势的估计、经济发展的预期、现代生活的理解及工作观念的认知。但在“诺斯悖论”的阴影笼罩下,面对国考热再次升温,如何打破就业瓶颈,依旧是目前存在的大问题。
有专家指出,想要打破国考“诺斯悖论”困境,首先要转变传统工作观念,只有转变对“铁饭碗”的认知,才能让国考趋于理性。近几年,频发的公务员离职事件就是很好的信号,说明公务员“铁饭碗”的光环已被打破。积极出台鼓励政策,优化招考标准体系,有助于提高国考配置人力资源效益。
“青年学子如果一味追求丰厚待遇、体面生活,而不愿经历挑战与挫折,就会比就业结构失调更可怕。”洪维认为,国考不能只看重成绩,更要看重业绩,要鼓励青年人到边远、艰苦地区去,到高原、海岛地区去,真正从底层干起,了解民生疾苦,才能在重要岗位发挥为民服务作用,真正意义上体现“精英政府”的价值。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也表示,国家公务员考试会更加突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不仅仅以考试分数决定是否用人,而要把考试和考察结合起来,通过考察全面了解报考人员的政治品德、服务意识等相关情况。
“进一步‘简政放权’,弱化公务员光环效应,在自然消融中释放国考热量。”洪维告诉记者,从根本改变国考愈热的趋势,进一步“简政放权”,缩小“公权”与“民权”间的差距,还政于民、还权于民,使公权不再诱人,如此,失去焦点的国考才能回归理性。
( 编辑: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