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话剧院重排《萨勒姆的女巫》
【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2002年5月2日,新组建的国家话剧院将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名剧《萨勒姆的女巫》首次搬上中国舞台,引起强烈反响;距离最后一次演出近9年后,国话副院长王晓鹰重排该剧,带领观众重温面对尊严而死亡或者谎言而生存的选择困境时,人性的软弱和光辉。
《萨勒姆的女巫》根据1692年发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萨勒姆镇的“逐巫案”改编:牧师的女儿和女伴们违背清教禁欲主义在森林里跳舞,被父亲发现后受到惊吓一病不起,被人说成中了巫术。于是镇上的人们各怀心思开始疯狂的大规模揭发和诬陷,导致数百人被指为女巫,其中十几个人因拒不认罪而被处以绞刑。主人公面对选择尊严而死亡,还是编造谎言而生存的艰难抉择,经过痛苦的人格挣扎最终走向绞索。
阿瑟·米勒1953年创作此剧的直接原因是当时美国极右势力推行的“麦卡锡主义”对他的迫害;但该剧导演王晓鹰说,类似的情形古今中外曾多次出现,说明阿瑟·米勒在该剧中进行的人性剖析具有普遍意义。
王晓鹰说,阿瑟·米勒将这个因200多年前的“逐巫案”而震惊世界的萨勒姆小镇,当成了一个考验人性的实验室,在超乎寻常的封闭、严酷的社会环境中,在似曾相识的尖锐、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人自身所固有的自私、软弱、卑劣、凶残,便集中、强烈、直接地突显出来,形形色色的关于贪婪、情爱、权势、虚荣的扭曲欲望,以及由此而生的畸形的怨恨、疯狂的宣泄,在小镇中不仅左右着人们的生死,更左右着人们的善恶。
“当剧中人抱着‘不要任何人来批判,按自己的意愿去做’的信念,在诚实与谎言乃至生与死之间作着残酷的抉择时,这场‘人性考验’便开始逼近了有关生命意义的核心。”王晓鹰说,本次复排于14日至18日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舞台呈现未做大的改动,但演员经历了10多年的生活历练,对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将更好地融入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