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气背包:人要自由飞翔还得过多少关?
近期,你的朋友圈或许被“喷气背包中国首飞”刷屏。在北京举办的“奇点·创新者峰会”上,来自美国的JetPackInternational公司用它的GoFast喷气背包献上了这场飞行演出。飞行员NickMacomber微微躬下身子,屈起膝盖,摆出“起飞”前的准备姿势。全场倒数到“1”,随着巨大的气流声,Nick腾空而起,迅速上升,在空中作了一次短暂的“盘旋”——21秒。
大家蓦然发现,做半分钟的钢铁侠,也没那么遥不可及。
它开启叫作想象的空间
GoFast的这款喷气背包,重约125磅(56千克),持续飞行时间大概在25秒左右。
所以,它离成为一款酷炫的交通工具,还有很长距离。
喷气背包的工作原理不难理解:它通过向下方喷射气流形成的反作用力将飞行员带到天空。这一切和上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开始研制的喷气背包的原理并无根本性不同:利用过氧化氢和催化剂反应后生成的氧气,以喷射作为背包的推进动力。飞行员可以通过控制器按钮控制喷气推力的大小,调整飞行节奏。
邀请GoFast来中国完成这场表演的极客公园主编张鹏撰文称,Troy在骨子里就是一个典型的“创客”,他研制喷气包来源于自己的经历和梦想。虽然只能飞行20余秒,但张鹏觉得,这短暂的惊艳背后,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突破原有认知的事情”;它开启叫作想象的空间。
实现个人自由飞行难度颇大
资深创客、社区创客实验室创始人于峰说,谈起喷气背包,借用一句传统的话,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市面上现身的喷气背包,“在技术上并没有大的突破”。要知道,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上,就有飞行员背着喷气背包表演。
“现在无人机、个人飞行器的概念这么火,也和这些产品越来越互联网化有关系,它们很容易成为新的热点。”于峰坦言,尽管类似喷气背包这样的个人飞行器可以“刷爆”朋友圈,但实现个人自由飞行难度依然颇大,其最大问题在于能源。传统能源的能量密度不够:飞得越久,就需要越多燃料;但燃料越多,背包就越重,这又需要更多燃料来推动……这是一个悖论。“要是未来氢能、核能发展得更为成熟,或者人类干脆找到一种全新能源,个人飞行器能更‘靠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王吉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个人飞行器的技术难度,在于如何保证飞行状态下的可靠性。“个人飞行器的设计,必须保证人在各种身体姿态和使用状况下的安全性,这个难度相当高。目前个人飞行器的发展不太成熟,必须要求驾驶员有丰富的经验,而且要非常小心。”以GoFast喷气背包为例,创始人Troy就对媒体表示,如果要驾驭这款背包,飞行员需要经过60至120次的练习,耗费大概两年时间。
如果个人飞行器真的要跻身“交通工具”之列,王吉东认为,应该装载智能系统,该系统能够在恰当时候“接管”飞行器,限制人的一些危险动作,保证飞行员人身安全。毕竟在天空飞翔,不比地面,系统的微小故障,都可能带来致命后果。
应用前景尚不明朗
个人飞行器带来了一波讨论热潮,但个人飞行器产业仍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中研普华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员李湖认为,这种“市场上前所未有的全新产品”,对于使用者来说学习培训成本高昂,而安全性又难以有明确保障,在故障率方面的保障措施还远未成熟,因而消费者接受起来,还有难度。
尽管如此,一款在商业化上走得更快的喷气背包,已经准备全球开售了。它来自总部位于新西兰的马丁飞行喷射包公司。国内某大型电商网站上,消费者已经能够看到它的详细信息:马丁飞行喷射包空重2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为320千克,使用汽车汽油和2冲程油作为燃料,飞行距离为30—50千米,飞行时间达30分钟,升限是1000米。
它只接受预定报名,预计一年交货,全款为160万人民币,和一辆最新款奔驰GL500价格差不多。
但买了它,就能“愉快玩耍了”吗?这个还是得看地点。王吉东表示,我国的空域管理比较严格,低空空域并没有完全放开。李湖也指出,政策方面,国内低空空域还处在较为封闭的阶段,相关机构在低空空域管理领域还未建立起科学的理论体系、法规标准体系、运行管理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虽然近几年国家在通用航空领域逐渐向民间开放,但国内低空空域航空市场拓展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目前还没有简易方便的民用私人飞行器报备流程和管理规则,如何做到科学放开、有序管理,民航管理部门确实也在研究当中。”王吉东说。
在马丁飞行喷射包的商品页面下方的讨论区,网友们已经按捺不住了:“限号吗?”“没执照能飞吗?”“可以加个座吗?”这些带着玩笑意味的提问,在将来可能真的会成为有关个人飞行器的“严肃议题”。
据《科技日报》张盖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