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山丹“唤醒”闲置农家院 打造体验式乡村旅游
图为“高庙记忆”民俗农耕文化展览馆场景,馆内再现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近现代中国北方农耕文化全景图、农耕风貌、粮食加工、家居生活等。 杨艳敏 摄
中新网兰州5月12日电 (张婧 郭蓉)“由于戈壁干旱缺水,该地区农业发展一直以来都处于劣势地位,致使大多数农民舍弃农村房屋,开始进城务工。”甘肃山丹县李桥乡长谈栋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近年来乡村面貌变化,“唤醒”乡村闲置房屋,让“死”资源变为“活”资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所在。
李桥乡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成为当地游客中转枢纽中心。
高庙村打造“高庙记忆”民俗文化产业园,园区主要包含农事体验区、民俗农耕文化展览馆、农家小院三个部分,游客可在产业园体验驴拉磨、打场、春耕秋收等农事活动,了解传统农业社会、农民生产生活状况。 杨艳敏 摄
谈栋表示,李桥乡高庙村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人口60%,这一现象加剧农村空巢化问题日益凸显,但是高庙村并不同于其他空巢农村衰落荒芜,“高庙村的‘空巢’其实并不空,只是给空房屋更换一批一批的新主人。”
记者走进高庙村看到,村道路干净整洁,院落布局统一,村庄人气丝毫不减。
据谈栋介绍,高庙村多径落实农村“三变”政策,切合实际以农户住宅入股,将闲置屋舍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农家院“宾馆”,一户一院的传统乡村住房建筑,有适合一家三口自驾游住宿的小型院落,也有适合三五家同时入住的农家院“宾馆”,房屋配套设施齐全,干净整洁,具备乡村记忆的农家炕一度成为游客选择来这里观光旅游并强烈追捧农家院“宾馆”的特色之一。
高庙村多径落实农村“三变”政策,切合实际以农户住宅入股,将闲置屋舍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农家院“宾馆”,房屋配套设施齐全,干净整洁,具备乡村记忆的农家炕一度成为游客选择来这里观光旅游并强烈追捧农家院“宾馆”的特色之一。图为高庙村闲置房屋入股农家院“宾馆”。 杨艳敏 摄
目前,高庙村住宅入股的发展模式方兴未艾,现有8户村民参与房屋入股,每户年底分红1000元。谈栋称,今年计划扩大规模,让更多村民加入闲置屋舍入股,打造农家炕“宾馆”建设的工作中。
据悉,高庙村为打造具有民俗特色的体验式乡村旅游,去年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着力打造“高庙记忆”民俗文化产业园,分别以“农耕馆”“农家炕”“罐罐席”“小作坊”“休闲园”为高庙村旅游的五张名片,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新兴产业。
谈栋介绍,产业园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场景再现等形式展现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近现代中国北方农耕文化全景图、农耕风貌、粮食加工、家居生活和传统习俗等,主要包含农事体验区、民俗农耕文化展览馆、农家小院三个部分,游客可在产业园体验驴拉磨、打场、春耕秋收等农事活动,了解传统农业社会、农民生产生活状况。
此外,高庙村于2015年成立山丹县高庙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建成26个蔬菜大棚,供游客体验采摘并享用时令蔬菜。该合作社负责人史义民表示,以五碗、一盘、四凉菜著称的“罐罐席”作为高庙村的特色美食也备受游客喜爱,荤素搭配均衡,五种不同肉质的炖汤为这桌人均消费30元的美食盛宴增添更多的营养成分。
山丹县长陆思东表示,山丹县近年来把农村“三变”改革作为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总抓手,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加快产业扶贫为核心,因地制宜,先行先试,推进多模式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引导、合作社配合、农户参与的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将农业农村做“活”,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好切入口,出真招、实招做实“三变”工作。(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