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瓦那印象:双面之城
哈瓦那
奔驰、奥迪与各式老爷车在公路上并驾齐驱;高档酒店宾馆与低矮破败的民房交错排列;狭长的老城区街道上,一边是拿着高级单反相机的欧美游客边走边拍,一边是抽着自制卷烟的当地民众表情漠然……这是古巴的首都哈瓦那。奔驰奥迪与老爷
笔者第一次到古巴,犹记得飞机在哈瓦那上空盘旋降落时,透过舷窗向外望去,虽然望不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但满眼翠绿的植被和不远处蔚蓝的加勒比海还是让人眼前一亮。从高空俯瞰,这座迷人的岛屿,形如一只绿色的鳄鱼,盘踞在加勒比海上。
而哈瓦那的何塞·马蒂国际机场,除了有飞往加拿大、俄罗斯和一些拉美国家的国际航班,似乎与“国际机场”这四个字并不沾边。从其规模和内部设施来看,与中国国内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小机场差别并不大。机场的陈旧落后,也折射出这个国家基建设施的匮乏。
走出机场,夹杂着些许海腥味的热浪便扑面而来。潮湿和炎热,成为笔者踏上这片土地的第一印象。看见笔者孤身一人,招揽旅客的出租车司机也都凑了上来。在机场周围拉客的出租车,多是由中国车企提供给古巴的“吉利”牌轿车,也不乏大众、奔驰等国际品牌。等真正驶上公路才发现,原来路上的主流车型,还是各式各样跑起来一路黑烟的“老爷车”。因为对于普通的古巴民众来说,现代化出租车高昂的起步价是他们所远不能承受的。
灯红酒绿与物资短缺
也许很多中国人对古巴的最初憧憬,是从一部上世纪的古巴电影《乐满哈瓦那》开始的。当有一天,我们终于来到这片土地时,竟然惊喜地发现,电影中的一切居然都没改变:街头徜徉的老爷车,海边破败的老房子,卖水果的小伙子,跳Salsa舞的女孩……
在哈瓦那城区内,高耸的大楼基本上都是各类高档的星级宾馆。而那些低矮破败、年久失修的民居就躲藏在高楼的阴影下。
更令人讽刺的是,古巴的各类宾馆就像私人的乡村俱乐部一样,当地人无法进入。古巴人除非有外国人陪同,否则就会被拒之门外。在豪华的餐馆里,葡萄酒免费供应,牛排也做得很嫩;但在许多古巴民众的家中,墙壁斑驳,碗橱空荡。由于燃料供应不足而导致电力供不应求,当古巴的家庭正在忍受经常性的灯火管制时,宾馆里却可以拥有不灭的光明。外国游客可以很容易就为他们租来的汽车买到燃气,而古巴人却只能骑自行车或是挤在超载的公交车里。
例如著名的巴拉德罗海滩是古巴海滨餐厅、夜总会和豪华宾馆最密集的地区,却也是最没有古巴情调的地区,因为古巴居民都被隔离在了这一片灯红酒绿之外。
在从哈瓦那通往巴拉德罗的公路上设有检查站,去巴拉德罗旅游的任何古巴人都会被要求出示身份证,如果你既不是该地区的居民,又无法出示来这里旅游的相关证明,警察就会拒绝放你进入。当笔者在巴拉德罗长满棕榈树的洁白的沙滩上悠闲地散步时,碰到了许多来此度假的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加拿大人和俄罗斯人,遇到的为数不多的古巴人,则全部都是酒店的工作人员。
古巴的政府部门希望将这个美丽的岛国建成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度假胜地。在外国资本的帮助下,天然的珊瑚礁和静谧的小渔村正在变成一个个现代化的高档度假村。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游客们可以在享用完飘香的烤猪肉和甘甜的朗姆酒后,美美地点上一支“柯西霸”雪茄(世界著名的古巴雪茄品牌),再去灯光绚丽的夜总会里欣赏一场歌舞表演,这一切的消费不过是他们几天的工资。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加勒比岛国就是一处绝妙的度假天堂,因为他们从来不会接触到这里艰难的现实生活。停水、停电、食物配给、排成长队等待购物的人群、摇摇欲坠的建筑、空空如也的商店和拥挤不堪的公共汽车……这些场景每天都会在哈瓦那重复上演,也是古巴人民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
正如外国游客无法接触古巴人民的现实生活一样,灯红酒绿的度假生活也是古巴民众所无法企及的。而把现实和虚幻分割的如此明显,使哈瓦成为不折不扣的“双面之城”。
据《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