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政:多元产业富民新常态
太子山下,金灿灿的油菜花开满大地,将古动物的“伊甸园”装点得美丽如画。大南岔河畔,果树摇曳,药材飘香,“接地气”的绿色产业根深叶茂,茁壮生长。山水灵光,人和政通,和政县多元产业富民增收成为“新常态”。
一
和政县达浪乡达浪村农民马世华是个种田能手。先前,像当地大多数农户一样,小麦、马铃薯、油菜、玉米、蚕豆啥都种一点,但面积都不大,产出值小,勉强养家糊口。如今,他家的11亩承包地里全部种上了油菜,一家人丰衣足食。
马世华从种植粮食作物到油菜种植专业户的转变,折射出和政县油菜产业的发展轨迹。
和政县地处太子山麓的二阴山区,冬长夏短,雨量充沛,适宜油菜的种植与生长。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吸引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走进和政,设立油菜北繁试验研究基地,从事双低杂交油菜制种推广,带来油菜产值翻番,种植效益提升。
和政县因势利导,建立大南岔河流域和麻藏川两个万亩油菜种植基地,建成星月商贸公司1.5万吨油菜生产线和兰和粮油贸易公司年加工5万吨菜子油生产线,形成集科研、种植、制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全县油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5万亩以上,总产量达3.35万吨,每年增加农民收入2亿元。
二
“高原酸梨汁”是人们对和政啤特果的美誉。
栽植啤特果树,予以补贴;修建果品冷藏库,给予奖励;啤特果种植大户、啤特果合作社、啤特果加工企业,优先享受双联惠农贷款……
通过政策引导和奖励扶持,和政县农民群众种植啤特果15.1万亩,其中挂果面积6万亩,年产量达6万吨。
春天,果花漫山遍野;秋天,果实挂满枝头。啤特果种植规模的扩大,引来“货畅其流”的命题。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订单收购,照单全收。”围绕这一思路,和政县启动八八啤特果有限责任公司6万吨果汁饮料生产线及1.5万吨果丹皮果生产线项目,去年初开工建设,去年底建成投产。
在啤特果收购中,和政县制定保护收购价格,采取政府协调、企业订单、市场运作机制,保底价收购,上不封顶,果农受益。至去年底,全县啤特果销售收入达1.36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4%。在三合镇尕新庄村,啤特果合作社社员户均啤特果收入超过5万元。
三
种油菜,种果树,也种中药材。
和政县城关镇三谷村人均耕地不足1亩,今年种植当归、党参、冬花、柴胡、甘草等中药材300多亩,超过总耕地面积的1/6。
“比起种粮,种中药材尽管前期投入大,但产出高,土地效益也得到了提升。”村党支部书记王学义告诉记者,三谷村中药材种植源自甘肃复兴厚中藏医药公司落户村里,与村民签订订单协议,提供籽种,集约种植。
这一模式,从三谷村推广到城关、陈家集、新营等乡镇,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5.8万亩,新增产值8400万元。
种植业增产增收,养殖业风生水起。
和政县抢抓全省肉羊大县建设机遇,发动千家万户养殖,扶持适度规模养殖,累计建设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场98个,发展规模养殖户3885户,创建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83个,并循着“公司加基地连农户”的养殖模式,采取政府引导、能人牵头、场户联办、群众参与的办法,培育建成以泰祥养殖园为龙头的万只肉羊养殖基地,以云发养殖小区为龙头的千头肉牛养殖基地,以宁远种猪场为龙头的万口猪生产基地,带动全县牛、羊、猪存栏量持续增长,畜牧业产值去年增加到1.15亿元,养殖户收入水涨船高。
四
古动物化石、花儿、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松鸣岩,是和政县三大旅游品牌。
依托资源优势,和政县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松鸣岩——古动物化石地质公园大景区建设详规,先后建成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一、二、三号馆,甘肃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桦林原址埋藏馆和主碑广场,修建松鸣岩牌坊门、浴佛湖、鸳鸯湖、松鸣塔、水帘洞等景点,新建松鸣小镇、甘肃松鸣岩户外健身训练基地项目,并通过举办中国西部花儿民歌邀请赛、全国原生民歌大赛、中国·和政古动物化石保护与开发国际研讨会,开发古动物化石仿制品、民间传统工艺品、名优特产品等举措,提升旅游知名度,延伸旅游产业链。
去年,和政县接待游客18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117.7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12亿元,同比增长43%和56%。
游人走进来,劳务输出去。
立足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实际,和政县强化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为定向,组织输送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去年全县输转劳务5.3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3亿元。今年上半年输转5.2万人,创收4.9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劳务产业,成为助农增收的“铁杆庄稼”。(记者邹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