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交河故城: 大唐遗留在西域的最完美废墟

23.10.2016  04:07

    吐鲁番交河故城: 盛世大唐遗留在西域的最完美废墟

  交河故城

  俯瞰柳叶状交河故城(沙盘)

  状如石林的废墟残墙

  东门哨所

  南城门

  城外悬崖下已干涸的故河道

  中央大街最北端的大佛寺塔座

  “减地留墙”挖掘出的深深道路

  安西都护府内的水井遗址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交河故城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吐鲁番的葡萄甜而诱人。同样的,和葡萄一样诱人的还有素有“东方庞贝城”之称的交河故城

  采访西部地理,我们的足迹已经走到了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可是这并不仅仅是终点,历久弥新的丝绸之路,联通着沿线的城市与国家。

  历史与人类的文明,在这条丝绸之路上,留下了太多的瑰宝。

  今年十一期间,记者沿着河西走廊,继续西行,过了祁连山、翻过鸣沙山,一直到了甘肃和新疆的交界,踏上了新疆的土地。从东到西,哈密、吐鲁番,最后到达乌鲁木齐。而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地就是位于吐鲁番的交河故城。

  说到吐鲁番,人们总会首先想到吐鲁番的葡萄。因为地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干燥少雨,太阳辐射强,吐鲁番年均降水只有16毫米,因而又被称为“火洲”,而且温差极大,造就了吐鲁番的葡萄甜而诱人。

  同样的,和葡萄一样诱人的还有素有“东方庞贝城”之称的交河故城。

  从乌鲁木齐出发,向着距离乌鲁木齐市185公里的吐鲁番市进发。告别城市绿洲,听着广播里充满异域风情的歌曲,公路两边是一望无际丰收的农田,因为这边地势平坦,所以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很高。当连片的湿地出现时,新疆当地的朋友说,这就到达坂城了。人们都说达坂城的姑娘美,现在啊,这里除了美丽的姑娘外还是有名的大豆产区。

  坐落于新疆中东部的吐鲁番,位于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南麓,吐鲁番盆地中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经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是中国内地连接中国新疆、中亚地区及南北疆的交通枢纽。

  一路上,我们飞跃达坂城,横穿天山,在大风中穿越30里风区。沿路的标牌都是用汉、维两种语言标注。记者好奇,问朋友吐鲁番的地名,可是维语?在维语里面又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吐鲁番”之称,最早见于明人陈诚所著的《西域番国志》一书。吐鲁番,维吾尔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而据《西域同文志》记载:“吐鲁番”则是回语“蓄水”之意。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通名大辞典》又说,“吐鲁番”为维吾尔语,意为“都会”。

  大量的文物和史实说明,吐鲁番是东西方文化,中国、印度、伊斯兰、希腊罗马四大文明体系的交汇点。

  这座修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古城,就是吐鲁番悠久历史的见证。

  终于,在三个小时的车程之后,记者一行到达了吐鲁番市。从吐鲁番市再出发,西行10公里左右,便到达目的地——交河故城遗址。

  人们会选择在这里建一座城,又为什么在600多年前选择废弃这座城?究竟在这里,有过什么样的往事?

  在进入交河故城遗址之前,有一个大型的交河故城沙盘模型。

  纵览整座交河故城,全城只有南门、东门两座城门。从布局来看,交河故城可分为三个部分:贯穿南北的中央大街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大街北端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以它为中心构成了北部寺院区。东区南部有一所气势宏伟的官署衙门,城北有一组壮观的塔群,据介绍可能是安葬历代高僧的塔林。

  记者从南城门进入,城门早已坍塌了大半,看似普通的豁口,其实这是因为战争的破坏而遗留下来的。这条劈崖而开的豁口,在古代,则是整座交河故城的主城门。

  进入南城门,中间是一条笔直而宽敞的中央大道,长350米,宽3米,这条横贯南北的中央大街又叫子午大道,是故城的中轴,它通向最北端的寺院区,它把故城分成了东西两块。在中央大街的东西两侧是通往各处,密布排列的支道,人们用了两种不同的砖块来区分二者,这样仅凭地面铺就的砖块就能分辨出身处何方。

  这一天的吐鲁番没有了传说中的炙热高温,也没有明晃晃的太阳,似乎火焰山在这一天被熄了火。从一踏进交河故城开始,就是满眼的苍黄与没落的雄壮。

  那么,为什么当时人们会选择在这里建一座城,又为什么在600多年前选择废弃这座城?究竟在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这就要从修建交河故城的历史开始追溯了。

  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由姑师(后称车师)人开创和建造的。建筑年代早于秦汉,距今2000——2300年。故城由庙宇、官署、塔群、民居和作坊等建筑组成,当时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

  与高昌故城一样,交河故城历史上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重镇,公元前109年,汉朝大将赵破奴攻破姑师,将原来姑师人的领地按地理形势划分为八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和山南六国,交河就是车师前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亦就是车师前国的王都。当时有“户七百、口六千五十,胜兵八百六十五人”。

  公元前108年——公元前60年,汉与匈奴将交河作为争夺西域的焦点。这50多年中,西汉王朝与匈奴在车师进行过五次大战,史称“五争车师”。汉王朝的胜利,使匈奴从西域的历史舞台上逐渐淡出。西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交河设戊己二校尉,驻交河城屯田。

  公元前68年,卫伺郞郑吉,率部移驻交河,与车师国王同治交河,从而使这里成为卫护西域边疆的军事重镇,也成为传播中原文化和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的前沿阵地。

  在西域的二十多年里,郑吉屯田渠犁,后破车师,降日逐王,因功绩卓著,被汉宣帝任命为西域第一任都护。作为西汉王朝派驻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对西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故史书评价“丝绸之路始于张骞,成于郑吉”。

  在南北朝和唐朝,交河故城的发展达到鼎盛。公元641年(唐贞观十五年),唐王朝在交河城设置安西都护府,乔师望为首任安西都护兼西州刺史。公元692年,武则天出兵西域,恢复四镇,交河城市日趋繁华。公元866年,建高昌回鹘王国。交河为佛教中心城市。到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交河城又被称雄一时的吐蕃人攻陷并占领。公元840年,回鹘人从漠北西迁,以浩荡之势进入新疆地区,赶走了吐鲁番的吐蕃势力,交河成了回鹘高昌王国的属地,并设立交河郡。

  公元1276年,海都叛军围攻高昌,连年的战争使交河成为仅有民居百家的村落。公元12世纪,察合台汗国第三任可汗黑的儿火者发起的战争使经历1600多年的交河城因连年战火,完全被损毁废弃。废弃年代距今已有600多年。

  整座故城被裹挟在了烈风之中,但却坚定而不动摇。行走在交河故城内,又好似身置迷宫

  沿着中央大街一步步深入这座古老的城池。天空中云层很厚,太阳很难穿透厚密的云缝,天空阴沉得没有一丝暖意。没有了阳光的照射,交河故城内的一切都是土苍苍的。

  这座古老的城池之所以得名,是因它所在的位置。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的雅尔湖乡,处于雅尔乃孜沟中,雅尔乃孜沟是远古时代由洪水冲刷而成的一道河谷,经过千百万年的冲蚀,在河谷中央形成了一个平面呈柳叶形状的河心洲,交河故城就坐落在这个巨大的黄土高台上。

  两河相交的地方,是智慧诞生的地方。因两河绕城相交而下而得名交河。鸟瞰交河故城,天然土崖,街坊房屋,寺院高塔如故,好似一艘航行中的巨轮。

  故城南北长约165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四周为高达30余米的壁立如削的崖岸,崖下是已近干涸的河床。故城总面积4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都集中在故城的东南部,占故城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当地维吾尔族把交河故城称为“雅尔和图”,就是“崖儿城”的意思。城的建筑以崖为屏障,不筑城墙。另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明代吏部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来到交河,登临故城写下《崖儿城》诗:“沙河三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这首诗,精练而生动地道出了交河故城的特点。

  故城的东门,门与城融为一体,高高矗立在高达30米的黄土崖岸上,是城内居民汲引河水的门户。

  城门遗址保存完好,两侧岩壁上设置的门额方孔、放哨瞭望的角楼哨所遗址清晰可辨,几口大型深井,星罗棋布。东门一带是典型的瓮城,这种结构能够方便守军消灭闯进城里的入侵者,由此可以看出,这里是交河城重要的战略要塞。除了起到防御的作用外,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进入交河的商队要在这里通报,等待批准。

  故城内的功能分区简洁而清晰。房屋修建,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不论是民居还是官邸、寺院,靠近道路的一侧,墙体都非常高大墩厚且都没有设置门窗。从这种修建的方式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无时无刻不是在防御的状态中。

  整座故城坚实的房屋,被裹挟在了烈风之中,但却坚定而不动摇。行走在交河故城内,又好似身置迷宫。站在高处看,人们就完全隐没在其中,只听人语响,而未见人踪影。

  顺着中央大道走到北端,道路正中,耸立着一座高塔,这就是中央大塔。是佛教寺院区,是全城规模最大的建筑物,它与东面的官署区,西面的手工作坊区、居民住宅区呈“”字结构,鼎足而立。

  据介绍,因这片寺院是全城最大的佛寺,因而被统称为大佛寺。大佛寺板筑垛泥起院墙,南北长方形,长88米、宽59米,主体建筑面积达5200平方米,由山门、大殿、僧房、庭院、钟鼓楼、水井等组成。放眼望去,寺院、佛堂、佛塔栉比林立,规模壮观,交河故城,确是一座佛城。

  大佛寺佛殿中央,是一座方形柱塔,大殿东、西两厢是僧房,寺院左前方,有一座10米土质高台。据说,站在这座台上,整个城市景致将一览无余。有人说这个土台以前是佛塔,有人说是鼓楼,也有人说是烽火台,究竟哪种说法对,还有待考证。

  传说,汉代名将班超和他的儿子班勇曾在这里饱蘸浓墨写下了他们戎马生涯中的重要诗篇呢。

  用地下的生土直接夯筑成房屋,形成了生土与木结构相伴的生土建筑,也成就了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生土建筑群

  在故城东门的西南方,有一片居高井然有序、自成一体的建筑群。面积达14212平方米,从这里出土的文物中分析,此处很可能就是车师前国王宫及后来的交河郡、县和唐代安西都护府最高行政机构的衙署所在地。

  官署上部残留土筑围墙,由踏步出入下沉式天井庭院。庭院为方形,里面三面开设4个窑洞住房,天井院和窑洞面积347平方米。庭院顶上有11米见方的天井,天井东门通道设有四重门栅。天井北面,有一条宽3米、高2米的地道,长达60米,与南北交通干道相连通。

  说到安西都护府,这是唐朝时期,在西域设置的最高军政机构。

  在当时,安西都护府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由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并称的安西四镇,是唐朝前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唐安西四镇在历史上存在了一个半世纪,它们对于唐朝政府抚慰西突厥,保护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巩固唐的西北边防,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交河故城在魏晋南北朝与唐朝时期发展到达了鼎盛。因而这里留存的建筑都带有浓郁的唐朝遗韵。

  虽然已被废弃,但是依旧能从完整保留下来的遗址中看到曾经的繁华。

  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故城内的建筑仍奇迹般地完整保留下来的主要原因是整座交河故城独特的建造方式与特殊的自然环境。

  交河故城的修建,全部采用“减地留墙”的方式。也就是说,人们在修建的时候,是直接从地面向地下挖土,就地取材,用地下的生土直接夯筑成房屋,形成了生土与木结构相伴的生土建筑,也成就了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生土建筑群。

  别小看这些生土建造的房屋,由于吐鲁番平均年降水量只有16mm,干燥的气候也成为了完整保留交河故城的重要原因。故城被完整地留存了下来,而且还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可是这座古老的城池却还是留下了诸多的谜题。

  出了故城最北端的寺院区,是一大片空地。周遭空旷而异常安静。细碎的黄土被一步步带起,又一粒粒落在鞋尖。远离城池的废墟,空地之上,这片柳叶之舟与远处的地平面连为一体,天空低沉,在天际间交汇在一起。

  行走到柳叶状台地的边缘,脚下是已然干涸的河道。河道两边高大的树林丛立。站在这里,能看见一河之隔的村庄里的葡萄晾房,还有维吾尔族特有的乐器冬不拉与达甫相伴弹奏的乐曲。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这首热闹的乐曲,与身后苍凉的故城遗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曾经唐朝盛世的繁华,早已随着历史的尘埃逝去。

  平日里几乎与雨水绝缘的吐鲁番,却在这一天飘起了雨。

  雨水中的交河故城,遗世而独立。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