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东干男孩逐梦陕甘:感知祖辈“乡愁”
中新社兰州12月4日电 题:“95后”东干男孩逐梦陕甘:感知祖辈“乡愁”
中新社记者 南如卓玛
23岁的东干男孩马智明(TAKHIR)在西北师范大学东干班学习已有四年。刚来时,“一句汉语也不会”的他,现在能随口朗诵《诗经》等很多古诗,被学校老师赞为“最努力的东干少年”。近日,他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逐梦中国使他重拾祖辈记忆,也终于明白爷爷一生念叨的“乡愁”。
东干人是中国西北回民后裔,历史上曾两次迁居后,逐渐定居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等国,在中亚地区约有14万人。2013年9月开始,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甘肃省政府每年从中亚国家招收约60名东干生,在西北师范大学免费学习四年汉语,了解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马智明的记忆中,爷爷时常提起“我的陕西老家”。后来父亲在街上看到中国人,也会对马智明玩笑地说“他们是你的舅舅”。“其实,这种不经意间的‘身份提醒’一直伴随着我长大,现在想来,那也是祖辈父辈的乡愁,即使见到一个中国人,也会感到亲切。”他说。
马智明的老家在哈萨克斯坦库尔代县营盘村,这里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处,这里的人代代讲地道的陕甘方言,还保留着一百多年前的陕甘习俗。“当时东干人从中国先到这里,再从营盘散向中亚各地,很多习俗比如新娘梳‘燕燕头’,现在还在传承。”马智明告诉记者。
四年前刚来到兰州,马智明上课时一句普通话也听不懂,他的手机上下载了一个词典,随时俄汉文互译。“大一、大二的两年时间,每天在宿舍里朗读课文,周末也不出去,几乎白天黑夜都在学汉语。”他说,读写很累时,会通过看电视剧和视频学汉语,遇到不理解的词截图问老师或者查字典。
两年后,在学校里举办的留学生讲故事比赛中,马智明讲述《三顾茅庐》而获得500元(人民币,下同)奖励。近期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留学生演讲比赛中,马智明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将进酒》获一等奖,获奖金一万元,扣去税款后,剩余的钱他全部换成美金,托回乡的朋友带回去给了父母。
“我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在农村帮哥哥带孩子,两个姐姐都出嫁了,我能有幸来中国学习,特别感谢国侨办和西北师大,感谢我的老师们。”马智明说,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四年改变了他的人生。目前,即将本科毕业的他计划考暨南大学的研究生。“我想留在中国,这里能实现我的梦想,也许将来可以把父母接来这里看看爷爷的老家。”他害羞地说。
假期时,马智明用省下的生活费去了陕西,还去过广东看暨南大学,也去了临夏等中国回族聚居地。在陕西一座古清真寺中,他听到了熟悉的乡音,第一次觉得神奇。在广东的地铁上,他听出两个年轻人讲话很像东干语,便上前询问哪里人。“爷爷的老家具体在陕西哪里,其实还不知道,我想继续追寻这些文化,希望有一天能确定知道具体是在哪里。”(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