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垮面馆村的干部们是怎样“炼成”的?

01.12.2014  21:09

  2006年,沙师傅在延安市宝塔区元龙寺乡开了个面馆,2012年,他不得已关了门。沙师傅说,元龙寺乡32个村的村干部都在他的面馆赊过账,讨债两年,还有13个村拖欠4万余元。(11月30日《北京青年报》)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点滴雨水也能汇成江河。梳理报道“32个村,每个村都在面馆赊过账。平均下来,每村每年能消费2000多元,如果再详加细算,平均每天都有一位村干部光顾面馆,硬生生的吃垮面馆”。18个账本,记下的何止是那微不足道的一碗碗“便饭”钱,那是失去民心的流水账,这样的村干部是如何“炼成”?谁该给他们跌碎的官德“缝补”?

  其实,近年来关于村官因大吃大喝欠下巨额债务事件,早已是新闻中的旧闻。前有河南省许昌市“猪蹄白条”;西安市蓝田县某乡政府赊账吃饭欠下1.8万元,四年不还,导致小饭店倒闭;海口东山镇政府拖欠14万元的吃喝款长达17年,导致饭店被拖垮等等。缘何吃喝打白条的现象会屡禁不止、肆无忌惮?让“打白条”成为洞穿部分基层干部的一大“公害”。究其原因,笔者以为至少有三:

  其一,如果按照国家对村级财务的管理制度,多地地方政府想必也有相应的政策规定,或许延安市宝塔区元龙寺乡也不例外。按照要求村级财务由乡级代管,村组不设招待费,在理论上说,村干部们其实根本没有打白条权力,那他们为何又会舌尖贪婪的呢?主要是部分村干部政治信念不强,被老百姓选出来当带头人,打着“为老百姓服务”的旗号,出差办事,背地里却是拿着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加上他们吃喝并的并非大酒店,而是小面馆,势必不引人注目,面馆老板也认为他们能代表村组,应该不差钱,于是乐意接受欠账与签单,只要村干部大笔一挥,签上大名之后即可走人,吃喝次数再多,也不用担心,哪曾想“蚯蚓变成蟒”,成了无底洞。

  其二,公权寻租、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所致。能欠账6年,在再次开张后又再次欠款。什么“便饭”、“填表”、“请吃饭”等由头可谓让人啼笑皆非。似乎这种“打白条”已经成为潜规则,习以为常地消费完后签字“赊账”。但无论“惯例”如何,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而在在沙师傅的账本中,张屯村欠账最多,有7172元。但张屯村村支书沙某向记者表示,不知道此事。但沙师傅的账本中,沙某的名字出现过多次。这样“官赖”折射的是乡镇监督太远,群众监督太软,对待村务、政务公开力度不够,群众的知情权不高。

  其三,对村干部的管理缺乏足够的约束,村官虽然也算是“”,却又不同于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他们属于编制外人员,属于半工半农。既可以从事生产劳动,又可以经商做事,所以“村干部”这个饭碗对于他本人而言,丢不丢无所谓。正因如此,白条越打越多,“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反正又不是自掏腰包,何况也没有将公款据为己有,大不了还钱不干。

  吃垮面馆村干部,已不仅是账务赊欠的经济问题,更加暴露出个别基层干部干部奢靡享乐、任意妄为的作风问题。他们视“公钱”为己出,肆意妄为拿“公权”耍威风,用政府的信用作抵押去白吃白喝。殊不知,吃掉何止是一顿顿霸王餐,更吃掉了民心民意,吃出了民怨民困,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腐败行为,必须拿出治理的应对之策。

  文/鱼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