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能壮阳”的保健品全是假货,你知道吗?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26日发布提示称,我国允许注册申请的特定保健食品不包括补肾壮阳、活血通络等功能,声称“能壮阳”的保健食品一律属于假冒保健食品,请消费者不要购买。(9月27日新华网)
“‘能壮阳’类保健品均为假货”消息一出,想必让那些正在享受保健品壮阳的受众们捶胸顿足。不知多少梦中人被食药监这一“当头棒喝”惊醒,在他们或懊悔或质疑或仍抱希望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诸如“能壮阳”的各类保健品为何一直颇有市场?纷繁复杂的保健品市场,我们当如何面对?多如牛毛的保健品,我们该如何对待?
中国人自古就对皇宫秘史津津乐道。古代有坊间盛传的王侯将相养生术,当下又有茶余饭后食谱秘籍的猛料噱头,尤其是谈到身居高位、深居大内的人们,作为平常百姓自然想去窥探他们的养生之道。纵观历史帝王,在尽享荣华的同时,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永恒和快乐,死后希望得道升天得以永生,活着就希望尽享房中之术,因此不断滋生了各种“炼丹”、“采药”现象以追求长生滋补。民间更是如获至宝般循着帝王们的足迹苦苦探求,各类养生之道、滋补法宝应运而生、经久不衰。
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我们很难再去考究古代以中医为基础的养生信息真伪,更难辨别被加工包装后的保健品的功效。经受着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压力的竞争,当代人的健康状况愈发不容乐观,这就为各类保健品大行其道提供了“良机”。一些无良商家觉察到有制度空子可钻,又发现其中暴利,便开始打起保健品赚钱的主意,他们利用人们“走健康捷径”的大众心理,时刻关注着消费者们“不能言说的痛”,迅速形成了“周瑜打黄盖”的局面,一时间,各类保健品“百花齐放”:减肥药即是泻药,壮阳品里加伟哥等现象频频见诸报端,保健品事故案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执法部门忙得不亦乐乎;造假部门为了谋求利益也是打起了“游击战”、“麻雀战”;消费人群看的眼花缭乱,难辨真伪。
假如问题保健品仅仅是高利润却实质上能“略有功效”倒也罢了,这至少对得起生产者的知识和劳动产权,可事实却没这么简单,有些保健品连最基本的食品安全规格都达不到,服用之后不仅健康状况得不到解决,而且引发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保健品把人吃死、吃傻、吃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各地食品药品监督局不断给一批又一批的问题保健品品种“亮相”,但问题始终屡禁不止。事实上,未被曝光的保健品难道就没有问题?笔者对此仍不乐观。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部分正规保健类商品对特定人群还是具有一定功效的,这些商品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理论的结晶,市场化现代化进步的产物。只是,浩如烟海的问题保健品让正规保健品变得扑朔迷离,对于保健品,我们是又爱又恨。
要相信,靠自我锻炼、打针吃药都不能解决的健康问题,指望那些“汤汤水水”是不能解决的。只要人们摆正了心态、淡化了需求,商家变得无暴利可图,各类违规保健品自然就没有了市场。
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继续完善监督、监管职责,即要在管制、处理方面做工作,也要在预防、普查方面下功夫,即要坚决不遗余力地“实打、严打、追着打”,又要给保健品上市带好“紧箍咒”,把问题苗头掐死在娘胎里;同时,应当呼吁群众面对各式“诱人”广告不要盲从,对问题保健品擦亮火眼金睛,及时检举举报,会同有关部门联手重拳打击保健品黑市,坚决向问题产品说“不”;最重要的是,要引导群众在保健方面加强自我保养,树立“国民健康自信”,以良好的心态、规律的作息、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来自我保健,确实需要借助外力的,笔者还是奉劝一句,“要慎之又慎”。
文/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