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非行政审批让办事更容易
铁永功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508/c159301-26966326.html
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讨论进一步简政放权时,李克强总理引用近期媒体报道的3个典型案例,批评某些政府办事机构“到底是出于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还是在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 (据《中国青年报》)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讲的“三个故事”又被生动再现。其中前两个媒体已经报道过,一个是“如何证明‘你妈是你妈’”,一个是“全国劳模评选遭遇盖章难,省领导特批才解决”。两个故事反映出的都是“办证难、盖章难”的老问题,第三个故事是“知识产权得不到足够保护”的问题,这是一位台商代表告诉总理的“营商最大困难”。三个故事很有代表性,正是许多人和企业在生活生产过程中频频会遇到的“障碍”。总理说出了许多人的共同心声,或者说是共同的愤怒。
总理都觉得荒唐的事,为何一些政府办事机构就是抱着不放,乐此不疲?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既没有必要,也起不到管理效果?最关键的因素,当然是利益驱动。审批是现实的权力,也会带来实际的利益,潜藏众多的寻租机会。比如落马的发改委煤炭司“两亿司长”魏鹏远,虽然官阶不高,但因为掌握重要领域的审批权,上门送钱的络绎不绝。因为手里掌握审批权,根本不用主动索取,批给谁、给谁先批,只要个人稍微动动笔,就可能影响数以亿计的资产和财富。这样有“含金量”的权力,怎么可能轻易放手?
在一些具体的办事机构,虽然没有这么大权力,但任何审批往往都伴随收费,都会带来实际的收益。这就导致很多人抱着权力不肯放手,即便要求取消下放审批权,也先放那些利益小、油水少的事项,关键的重要权力,或者合并同类项,或者明放暗不放,或者转移给与自己有关的“红顶中介”。简政放权的红利,就这样被克扣蚕食,无法落到市场和民众身上。
除此之外,政府爱审批,也可能是一种行政惯性和路径依赖。长期以来,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审批和盖章,一些基层干部也反映,取消审批之后不知道干什么了。这是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渡过程中出现的不适应。长期以管制和审批取代监管,导致部门和公务人员缺乏服务意识,也欠缺这方面的能力。盖章罚款很容易,科学监管却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和执法水平。实际上,“证明你妈是你妈”式的管理,根本无法堵住安全漏洞,保证公民的利益和安全,更像是走过场和推卸责任。
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讲的第三个故事,是在福建投资的某台商代表反映,他在大陆营商最大的困难,不是优惠政策不够,而是知识产权得不到足够保护。这说明,很多部门热衷于审批,喜欢赤膊上阵参与市场,但像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产权保护这样应该管的事,却没人管或没管好,这是政府的失职和职能的错配。从管制到服务,涉及权力关系的调整和政府职能的转型,需要治理理念的更新,也需要一个调整的过程。
所以,治审批依赖症,既要解决“不愿放”的问题,也要解决“不会管”的问题。本届政府力推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就是为了双管齐下解决这个问题:前者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后者需要扎实推进政府能力建设,而在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公众参与监督和评价。只有增加民意评价的权重,让作为服务对象的企业和公众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以为难百姓为己任的“奇葩审批”,才能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