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动力 培育发展动能 ——平凉市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综述

16.02.2017  11:32

  春节刚过,平凉市以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契机,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目标,把深化改革作为根本途径,着力培育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平凉是我省东部地区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多、农村土地面积大、农业经济占比高,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经过多年实践,全市已初步走出了具有平凉特色的“三农”发展路子,牛、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主导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五个百万”增收增效目标。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谐五星创建等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平凉市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

  平凉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发展的主线。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要求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农业供需关系新的平衡。全市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以脱贫攻坚为重点,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确保农业增加值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减少农村贫困人口9.6万人,为建设幸福活力美好平凉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顺应市场需求变化,按照“主导提升、多元支撑、融合推进”的发展思路,调优产品结构,调顺产业体系,持续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向更优更高层次发展。其中,果产业方面大力推广矮化密植模式,加大老果园改造力度,积极发展新优品种,逐步形成早中晚熟合理搭配、品种品系优化配套、栽植模式更新换代的果品种植结构,新建苹果矮化密植园2万亩,落实果园提质增效工程145万亩。牛产业方面要积极推广绿色养殖、标准化养殖,加快品种改良,培育养殖大户,年内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以上;蔬菜产业方面要优化品种结构,扩大设施面积,不断增强周年均衡供给能力,年内新增设施蔬菜2.5万亩。同时,根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马铃薯、畜禽养殖、木本油料、核桃、中药材等多元富民产业,积极开发乡村旅游、生态观光、游园采摘、民俗体验、健康养生等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冷链物流建设,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促进产加融合、产销融合、产城融合。

  全力抓好省级2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和7个示范园建设,积极创建葫芦河流域国家级果品高新技术示范区和泾汭河川区国家级绿色蔬菜产业园,精心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趋势,积极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研发,加大推广转化力度,鼓励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展现在增收上。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积极发展农村电商,着力解决农资和农产品产销双向对接问题。

  与此同时,以绿色、循环、安全为原则,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生产源头、生产过程、生活环境绿色化,着力提升农业农村发展质量效益。按照农业产业可持续、资源环境可持续、农村社会可持续的要求,大力推广“畜—沼—果”“畜—沼—菜”等生产模式,多层次利用和开发农业资源,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上探索走出新路子。

  平凉地处六盘山特困片区,目前,全市还有270个贫困村20.8万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严酷的“四大贫困片带”。平凉市委、市政府提出,能不能稳定脱贫,根本在于有没有激发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信心和愿望、有没有产业和就业作支撑。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和典型榜样的示范带动,让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强自立意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根据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培植稳定增收产业,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因势利导,引导支持贫困群众发展多元富民产业,加快实现富民产业贫困村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覆盖。通过运用行业资源帮助贫困乡村抓产业、夯基础、强保障,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确保年内130个贫困村9.6万人脱贫,华亭、泾川、灵台3县脱贫摘帽。(记者惠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