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科技浇灌戈壁农业发展之花——肃州区非耕地设施农业蓬勃发展

27.12.2016  18:42

红彤彤的西红柿,青翠欲滴的黄瓜,水灵灵的茄子,把戈壁滩的冬季装扮得色彩各异。这是近日记者在肃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寨非耕地农业产业园看到的喜人景象。

新技术催生高效益

冬季的室外,寒风刺骨。

但是,在肃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寨非耕地农业产业园高标准果蔬温室内,忙碌的人们脸上挂满笑容。冬季蔬菜的好价格,让他们干起活来更有信心了。

今年48岁的闫生成,是总寨镇沙河村3组村民。今年,他引进了熊蜂传粉技术,温室西红柿的长势比往年好了许多。

闫生成说,他家4座温室,种植西红柿、茄子、人参果等。5年的非耕地蔬菜种植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温室也经营得越来越好了,棚均纯收入约2万元。

因为熊蜂传粉效果好,闫生成种植的温室蔬菜及人参果,基本都销售到了酒泉城区的一些超市。每到这些果蔬上市时,闫生成只要打一个电话,超市就会派车派人过来收购。

我现在不去批发市场批发菜,因为果蔬品种好,都进超市销售了。”正在温室采摘西红柿的闫生成说。

新模式带来新发展

范立德和妻子于红梅,在肃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寨非耕地农业产业园经营着14座温室,其中有5座种植葡萄。今年,范立德全家来自温室果蔬的纯收入达20万元。

范立德是总寨镇总寨村1组村民。为做大温室产业,他牵头成立了一个专业合作社。

葡萄已经上市了,不去市场上卖,消费者自己就开车来采摘。其他温室种植辣椒、西红柿、葫芦等蔬菜。我牵头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不仅为种植户提供免费服务,还拓展了销售渠道。多年的实践证明,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我们种植的果蔬,正在向品牌化方向发展,相关的手续也正在申请办理中。”范立德说。

在总寨镇,范立德是有车有房一族。2014年,范立德在总寨镇购买了一套近100平方米的住宅,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新思路凸显新成效

据了解,发展非耕地设施农业,是肃州区为有效解决设施种植与占用耕地的矛盾,进一步节约土地,开发利用戈壁等非耕地资源,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大举措。

至目前,非耕地设施农业已成为肃州区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一区十园”发展战略,肃州区已建成总寨沙河、西洞罗马、银达六分3个千亩非耕地日光温室核心示范基地,占地面积8230亩,全区非耕地日光温室累计达10384亩,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非耕地示范基地,其中总寨沙河村非耕地设施农业产业园,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非耕地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和全国设施蔬菜标准园之一。

肃州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国森说,为做好全区非耕地温室蔬菜服务工作,中心确定一名领导和两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驻点服务。下乡干部实行“二四工作制”,即星期一和星期五在中心处理业务,星期二至星期四全天在园区服务。在点上公布技术人员的基本信息,菜农出现问题,随叫随到。在关键生产环节,聘请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及省内外专家开展科技培训及远程指导等服务。每个技术员在点上确定5个以上科技示范温室,开展各类试验示范及装配各类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等,起到示范引导、以点带面的作用。(农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