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一场必须赢的价值观较量

24.09.2014  04:13

    前不久,作家冯骥才在访谈中,说起自己的一次经历:到某地,有关方面接待,桌上放了几个家常菜,主人连说“特殊时期,特殊时期”,一副很难为情的样子,也好像有点没面子。类似现象并不少。由此想到,不管是改作风,还是反腐败,越是深入,越需要观念上的“化学反应”。

    几年前,当世界纷纷关注中国奇迹的时候,新加坡《联合早报》提醒:在经济增长的故事以外,中国还有一个也许较不抢眼的故事——一个文明重建的故事。借用这样的视角,观察十八大以来的两年间,在正风肃纪与铁腕反腐的强劲激荡之下,价值观层面的深刻变化,另有乾坤。

    还记得,当年一位小学生“想做贪官”的理想,让多少人痛心疾首。“因为贪官有很多东西”,看似童言无忌,实则是腐败现象对价值观的扭曲。天下事,从来在作为。这两年,正是在“全党必须警醒起来”的铿锵之声中,从八项规定到禁令纷出,从痛打“老虎”“苍蝇”,到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风政风为之一新。

    当大吃大喝成了官场禁忌,公款送礼成了过街老鼠,贪官落马成了大概率事件,必然在观念世界投下巨石。“升官发财”的美梦幻灭了,“想发财别做官”的告诫振聋发聩;“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谬论破产了,“公款姓公、公权为民”的逻辑日益深入人心。滋生于腐败的各种思想病毒正在被清除,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已成为今天政治生活中势不可挡的主潮流。

    党风正则民风淳。干部戒奢以俭,民间也兴起了“光盘行动”,高端餐饮纷纷转型平民化;公款节礼被禁,带动节日消费回归理性、社会交往回归情感。总体上看,我们的社会迎来了正气上扬、浊气下降的转机,那些被腐败现象、不良风气颠倒的是非观、价值观,开始得到纠正。十八大以来的新气象,往深里看,就是社会价值观的重塑。

    这是令人振奋的节点,也必然经历艰难的过程。近日,有央企职工向纪委和媒体举报单位“送礼清单”,却被同事骂为“叛徒”。现实中,有的干部反感不正之风,管得严了又抱怨“为官不易”;有人上一秒还在发帖痛骂贪腐,下一秒已在微信群里商量给孩子老师送礼的事。这一方面看出,腐败也好,潜规则也罢,已经在利益的渗透中,让一些人的心灵和环境遭到了污染、出现了异化;另一方面也表明,如果不能构建一个全社会的清廉文化,反腐这场艰巨的战役很难打赢。

    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最可怕的腐败,正是社会价值观的腐蚀堕落。正风反腐进行到今天的地步,不仅事关政治生态净化,更是一场社会价值观的较量。正如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指出的,当前“不敢腐”初见成效,接下来还要向“不能腐”和“不想腐”迈进。要实现这样的跨越,既靠制度建设,也靠思想改造。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为用,才能激发出最强劲的正能量。

    只有思想上扶正祛邪、补足钙质,才能把简朴公务餐吃得心甘情愿,才能变压力为动力越干越有劲,才能对不良风气敢于说不。这是净化政治生态最深厚的土壤。日前,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有政协委员就提出,将廉政文化建设与完善国家治理结合起来,努力培育崇尚廉洁、痛恨腐败的社会风气。驱逐劣币,必须让良币通行。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在中央反腐动作迅雷风烈、气势如虹的同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为的就是破立结合,唱响我们时代的正气歌。

    “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纵览兴衰治乱,学者们常常有此感喟。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反“四风”、反腐败的时代洪流,是荡涤更是唤醒,是除弊更是拯救,惟有建构起“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文化,廉洁政治、清正风气才会成为社会常态。这是我们输不起的价值观较量,更是我们必须赢得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