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联行动加速瓜州农民脱贫步伐 贫困人口减少2.1万
11月初,在瓜州县广至乡新堡村设施农业示范园区,西红柿、辣椒、西葫芦、黄瓜、蘑菇等各类蔬菜生机盎然,新引进的温室葡萄长势喜人。新堡村村民吴银平正在县林果中心技术员的指导下对温室葡萄进行修剪和温度控制。
今年34岁的吴银平2008年从老家甘南迁移至广至乡新堡村安家落户,前几年,一家老小6口人的生计主要靠他外出打工维持,后来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外出打工,在土地收益有限的情况下,看到左领右舍的农户们在“双联”行动的带动下,靠着日光温室种植逐渐摆脱了贫困,他也把目光盯在了发展设施农业上。今年七月份,他花费了4万元从邻居家购买了一座日光温室,两年生的葡萄树已有一人多高,虽然以前没有种过葡萄,但是他对种好葡萄充满信心。
“刚把葡萄棚买过来不久,乡政府的技术员主动过来为我讲解施肥,打尖,浇水等知识,现在林果中心的技术员又对我手把手传授温度控制,修剪技术,有了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我种好这棚葡萄也更有信心了。” 吴银平说。
和吴银平一样,瓜州县梁湖乡银河村的刘得华一家是2006年从老家迁入的。迁入之初,一家三代五口人挤在一个不足20多平米的过渡房里,风天出门一身土,雨天出门满腿泥,日子也过得紧紧巴巴。如今,通过双联行动的实施,他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抗震房,走上了干净平坦的柏油路,房前屋后一排排整齐的林带,生活坏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通过政府和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我们这地方路也修好了,柏油路也铺好了,树也栽好了,现在就是后面瓜果香,前面树成行,在八年之内,我们房子也由刚来三辈人住的二十多平米的过度房,变成了现在180多平米宽敞明亮的安居房”刘得华高兴地说。
据了解,瓜州县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按照省上安排,先后安置了“两西”、“疏勒河”、“九甸峡”移民8.2万余人,开发新建整建制移民乡6个、移民村34个。2011年全县移民群众人均纯收入1258元,95%以上的移民群众处在贫困线以下,移民问题一直是瓜州县近年来面临的最大问题。省上将瓜州县列为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之一,由省级领导联系帮扶。
“没有移民群众的小康,就没有瓜州的小康”,瓜州县举全县之力落实双联行动。自“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各级参联单位和参联干部紧盯“六大任务”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坚持稳中求进、试点先行,创新载体,搭建平台,推进粗放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整合资源,集中突破,实现最强力量帮扶移民乡村、最优势的资源向移民乡村集中,使政策、项目、资金、科技等要素向重点贫困村倾斜。建立常委包抓移民乡,县直部门包抓帮扶移民村,科级干部包组,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四包增收责任制”,实现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市直或县直单位帮联。做到了参联干部与联系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移民不脱贫、干部不脱钩,问题不解决、干部不撤回。至目前,酒泉市141个单位、8名市委常委、26名市级领导、2310名干部,瓜州县197个部门、33名县级领导、2184名干部,及时同全县6196户贫困户建立“一对一、面对面”的帮扶关系。引进社会力量,63个非公经济组织和人士帮联36个村,形成了上下联动、协调推进、全社会参与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的工作格局,为双联行动纵深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三年来,市县双联单位积极争取统筹各类资源和力量,协同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生态扶贫、社会扶贫,落实“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3大类850项基础设施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0.4亿元,新建支斗农渠518.1公里,铺筑村组道路276.5公里,建成农田防护林261公里,改造危旧房4490户,改造村组文化室、卫生室、小广场、幼儿园等活动场所155个。全县移民乡实现了教育、卫生、邮政、农技全覆盖,文化、商贸、金融等公共设施配套率达95%,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了100%。
据瓜州县委农办主任刘志辉介绍,三年来,市县双联单位和双联干部协调争取涉农贷款2.2亿元,落实帮扶资金5.3亿元,改良盐碱板结耕地2.8万亩,6个移民乡扶持枸杞、甘草、蜜瓜、设施蔬菜等特色农作物面积7.3万亩,建成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697座,修建“2511”和“1255”模式暖棚圈舍3900座,牛羊饲养量达到18万头只。2013年移民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4113元,是2011年的3.2倍。全县减少贫困人口2.1万人,贫困面由2011年的51.5%降低到了2013年的33.3%。(通讯员 魏金龙 何建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