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联经验】小社区里的大服务

03.09.2014  18:09

  年近80岁的朱成林是会宁县会师镇会师门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他每天寸步不离地侍候着常年卧床不起的老伴。然而,他一点也不用愁生活上的事。当他家里需要买米面、换煤气,或是老伴的药吃完了的时候,他只要拨通老年手机上设置好的社区服务电话,工作人员刘淑梅就会立马上门,帮他解决困难。朱成林说:“小刘就像是我的女儿。

  今年以来,社区干部把双联行动和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开展“知千家情、办千家事”活动,用双脚丈量着“最后一公里”,贴心的服务让群众感受到温暖与实惠。

  会师门社区共辖5个居民小组2个村民小组,1133户9710人,其中流动人口4570人。为了更大范围征求群众意见,达到即知即改的目的,今年社区工作人员把社区划分为7个网格,16个片区,32个楼院,选出网格长片长楼院长55人,建立社区、网格、片区、楼院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详细了解社区居民家庭基本情况、成员具体从业情况、人员身体状况、特长喜好、家庭主要收入、享受惠民政策情况及家庭主要困难等7个方面的状况,根据入户摸底情况,建立居民信息服务管理平台,按照群众的年龄、困难等次、健康状况等制定入户次数和帮扶标准的“五级”服务,把“群众找社区”变成了“社区找群众”。

  西河滩居民李青梅的丈夫是残疾人,夫妻俩都没有工作,两个孩子在外地上学,家里经济很困难。今年,在排查摸底工作中,社区工作人员魏树洲了解到李青梅一家的情况后,一方面积极为李青梅申请低保,另一方面动员并帮助她在门口开了一间蔬菜水果店,还为她的丈夫找到了一份工作。李青梅感激地说:“要是没有社区干部的帮助,我真不知道如何坚持下去呢。

  根据“五级”服务要求,魏树洲负责170户居民、300多户流动人口。为了把工作做扎实,他每天至少要走访20户家庭。面对低保、住房、道路、卫生、安全等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魏树洲感慨地说:“作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就要有一颗爱心,多入户、多沟通,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做好做优。

  最近,社区工作人员段守忠隔三差五骑着自行车出入西城产业园区。原来,为了让孩子专注读书,社区有些妇女到城里租房照顾孩子。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社区便积极联系园区内部分企业,为这些陪读妇女提供合适的工作。段守忠说:“这是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应该做的工作。

  会师门党总支书记李渊介绍说,社区针对鳏寡孤独和留守老人服务难的问题,积极向上级汇报,由镇上协调为30名孤寡老人配备专用手机,建立电子呼叫服务平台,并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做到随叫随到、上门服务。对失地农民养老难的问题,由县上协调启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理工作,正在进行摸底调查。对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的问题,建立下岗失业人员信息台账,在征求个人意愿的基础上,由县上统筹协调开展技能培训,落实创业贴息贷款217万元,帮30人完成创业就业。对帮助农村贫困户脱贫、城市困难户脱贫的能力不足,方式方法不多的问题,结合入户访谈活动,针对困难程度,采取“三项”措施,即,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落实惠民政策;对有一技特长的开展劳务输出,鼓励自谋职业;对普通劳动力进行适用技术培训,逐步建立台账,帮助居民致富。

  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会师门社区还采取“345”工作法,即准时到岗服务,限时办理服务,延时跟踪服务“三个服务”;符合政策坚决办理、手续齐全立即办理、涉及多方协调办理、后续事项预约办理“四个办理”;办事沟通零距离、办事流程零障碍、服务质量零差错、规定之外零收费、服务行为零投诉“五个零”,使窗口服务更规范、审批工作更高效、服务方式更便民、人民群众更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