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谱新篇 ——卓尼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行走在卓尼县的各村落,昔日的荒山染上了绿色,畜舍棚圈利牛羊肥壮,农家院落里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十二五期间,卓尼县攻坚破难、开拓创新,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谱写了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新篇章。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总产值15.7亿元,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76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5亿元,完成农牧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26元。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卓尼县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广阔,植物种类繁多,大部分山地阴坡都有森林植被覆盖。近年来,卓尼县坚持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继续发展之路,大力开展义务植树,积极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增加了林草覆盖率,切实改善了自然环境,全县城镇绿化率达到20.33%。同时,该县致力于打造整洁、靓丽的城乡环境,实施了16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以“优环境、提形象、促发展、惠民生”为主体,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制定出台《卓尼县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卓尼县农牧村环境卫生管理指导意见》,形成长期常态整治环境卫生的运行机制,使县域生态环境、旅游形象明显提升。把文化服务阵地建设作为发展文化事业的基础性工作,建成18个“乡村舞台”。卓尼县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县”,居民素质不断提升。
此外,该县以“平安卓尼”的建设根本,坚持用法制思维和法制方式解决矛盾问题。特别是把“尼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责任,用党的群众路线的观点和方法化解“尼江”问题,实现了20年来“尼江”两地首次共同混牧。总投资5.2亿元的车巴河流域项目开始全面实施,群众转产转业初见成效,“尼江”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
城市环境不断优化
卓尼县紧抓国家支持民族地区有利政策机遇,积极做好重大项目的论证、争取和建设。累计施工项目296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85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3倍。全县农牧村公路总里程达到932公里,岷合、合冶二级公路顺利建成,实现了二级公路零的突破,全县15个乡镇85个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基本形成了以县乡公路为干线、以农村公路为补充的公路网络。投入资金4亿多元,全力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修建宽12米的步行街1.7公里,步行街内修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苫子房”商铺17500平方米,住宅楼40栋136000平方米,从根本上解决排洪渠周边居民的居住安全和城市环境卫生“脏、乱、差”与市容市貌“破、旧、乱”的现象,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
投入资金706万元对县城北滨河路、桥南滨河路、滨河路东段、人民路、洮砚文化广场等重点区域进行绿化,绿化面积达12200多平方米,修剪花坛3000多平方米。在全面完成城区40多万平方米清扫保洁和日产35吨垃圾清运工作的同时,每年开展城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确保城区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的干净整洁。特别是2015年,投入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制定《卓尼县全面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卓尼县环境卫生整治“百日大会战”行动方案》《卓尼县环境卫生整治“百日大会战”综合执法工作方案》,出台了《卓尼县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向各商铺、住户下达门前六包责任落实情况,拆除破旧、违规安装广告牌匾150多个。清洗城区主街道两侧及背街小巷墙面上乱贴乱画广告14000多平方米,粉刷墙面7000多平方米,清理城区卫生死角垃圾350多吨,从根本上杜绝了垃圾的乱堆乱放问题。在城区主街道张贴爱护环境卫生标语30多处,发放城区生活垃圾清运通知1200多份并在县电视台进行了循环播放。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卓尼县落实民生实事,加大民生投入,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施民生改善项目266个,累计完成投资39.4亿元。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5.02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1.63万人,累计脱贫3.39万人。通过“一册明、一折统”发放惠民补贴38项,落实资金5.46亿元,受益群众18464户;统筹各类资金1.62亿元,有效解决了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住房难、饮水难等问题,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发展成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认真落实“两免一补”等各项优惠政策,全力巩固“两基”成果,顺利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投资3562万元新建4所学前双语幼儿园、3所教师周转宿舍,实施了20所学校的“全面改薄”项目,切实改善了办学条件。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规范新型合作医疗,建立健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新农合参保人数7.5万人,发放各类保险金1.45亿元。实施“7.22”岷漳地震灾后重建项目74个,完成投资5.03亿元;完成灾后重建农村居民住房3016户,灾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94元,较“十一五”末期增长75%;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26元,较“十一五”末期增长91%,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投资5.8亿多元,建设廉租住房6968套;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020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900户,还有3200套各类保障性住房正在建设当中;按照每人每月每平方米补助6.5元、每人15平方米的标准,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700多万元;投入3亿多元,完成农牧村危旧房屋改造14100户。
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走进卓尼县,田野村落绿意盎然,宽敞的畜舍牛羊肥壮,错落有致的农牧家院整洁气派——这是卓尼县委、政府科学规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畜牧业带来的新景象。近年来,卓尼县深入实施“168”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大力发展中药材、高原蔬菜等特色种植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年底各类畜存栏量48.6万头(匹、只),肉、奶产量16900吨。大力发展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81个,注册资金1.46亿元。
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厚重的民俗文化底蕴,以华夏文明传承传新区建设为平台,围绕“藏王故里·洮砚之乡”“九色甘南香巴拉、五彩卓尼大峪沟”旅游文化形象定位,挖掘特色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旅游品牌,卓尼会议中心和棋布林卡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香巴拉旅游艺术节、自驾狂欢节等节庆活动成功举办,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和对外知名度逐年提高,旅游业带动农牧民增收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五年来,该县开工建设了大路石梁、博峪村观景台、自驾游营地和大峪沟三角石旅游景区栈道等一大批旅游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综合服务能力。大型商场、超市和集“吃、住、行、游、购、乐”为一体的宾馆、餐厅遍及全县。共接待游客158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6.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4倍。 (记者赵梅)